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2年09月11日

陕西工人报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那年那月 落叶人生 影像 一片叶子的牵挂 春雪 自豪的煤化人 我的麻雀邻居 古韵平遥 心底的歌

当前版:第A8版: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煤业化工专刊-副刊
08

那年那月

·张彦平·

作为煤矿职工家属的一员——我的母亲——和所有矿工家属一样,吃过许多苦,受过许多累。70年代初,她们同父辈一道从内蒙古的乌达矿务局辗转千里来到渭北这块蕴藏“乌金”的土地。

初来乍到条件十分简陋,大多数人家租住在附近的农家院落里。没有现成的房屋,靠着女人和泥,男人制坯,筑起了一座座干打垒的土坯房,算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窝”。虽然艰苦,但心中徜徉着一种欢乐,这毕竟是自己奋斗出来的家。

当时在父辈中流传着一句口号:“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振兴渭北的煤炭产业,父辈们在这块土地上掀起了一股艰苦创业的浪潮,有许多像王进喜一样的模范人物,靠着人背肩扛,靠着粗陋的工具器械,靠着无私无畏的奋斗精神,在荒山沟里创造了个个奇迹:一座座绞车房矗立起来,一条条皮带巷盘桓于矿区,源源不断的“乌金”开始在这里的地下涌出……

我的母亲和其她家属们也加入了这场艰苦创业的劳动中,她们的付出绝不亚于男性。当时盖厂房缺少工业建筑材料——砖瓦,单位将家属们组织起来自行生产。在荒山的一角,一座老式砖窑被开凿出来;青一色的家属女工,穿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衣裳,挖土——和泥——制坯——入窑——烧制——出砖;荒山沟里开始冒起了灰色的烟雾,也有了母亲和其她家属们背负着砖垛(通常六七十斤重)来往于砖窑的身影:佝偻着身躯,奋力向前迈动步履,汗水打湿了脚下的土地,肩膀被皮带勒出一道道血痕,高强度的劳动常常使她们腰酸背痛;在建筑工地,她们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力量。挖地基土壕、打夯、筛沙子、卸水泥、拌混凝土、打磨水磨石……哪里有男人的劳动,哪里就有她们坚毅的身影。风里来,雨里去,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矿山的另一片蓝天。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每天的辛勤劳动之余,她们还要强打精神操持家务。时常要面对蔬菜短缺、粮食匮乏的疑难;时常要面对孩子们忍受饥饿的眼神;委屈的泪水她们只会往肚子里咽,勇敢面对生活铸就了她们不屈的性格。

在她们和父辈们艰苦的劳动中,矿山一天一天变了样。今非昔比,现在我们有了现代化的采掘机械设备、有了良好的工作环境、有了富足的生活,让矿山子弟感到了工作的充实和生活的甜蜜。去年母亲和她的那帮老姐妹们都办理了“57工”的退休手续,这是国家对她们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矿山对她们的最好酬谢,拿到退休金的她们和我们都感到了无比的欣慰。

这就是母亲和她同龄的矿山家属们的故事,她们和父辈们共同缔造了矿山,我们应该永远敬重和爱戴她们。 (澄合电力中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