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攻坚克难的金牌员工
——记省劳模、陕飞中外翼总装架外班技师赵平
在陕飞中外翼总装架外班,铆装钳工高级技师赵平指着Y8飞机右翼上一排排密集的铆钉说:这有7万多个铆钉,2万多个螺栓。打一个孔,上一个铆钉。每上一个螺栓,螺栓必须定力。因为每一个螺栓承载的力度不一,螺栓上的力量就要均衡,这样才能保证机翼的使用寿命。
上一个小小的螺栓还有如此深奥的窍门,这就是赵平实践积累的结果。他说,装配方式将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38岁的赵平与人交谈,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意。他有一双蒲扇般的大手,这是双干钳工的好手。也就是经过这双大手,再难的活到他的手上,也会“枯木逢春”。一次,他发现在精加工反锪窝(一种金属加工方式)时,由于端面22.2毫米的孔直径比较大,数量多,反锪窝的直径为35毫米,深度为8毫米以上,钻头在划入一定深度后退屑困难,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他和徒弟们经过不断分析,改进刀具的状态和机床的匹配速度,解决了锪不动、掉刀、深度难以控制、反复退刀等问题,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操作强度。此项改进被评为集团公司“金点子”合理化建议,受到公司的奖励和表彰。
这几年,陕飞发展很快,产品的更新换代,也要求工人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以适应发展的需要。赵平在工作中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他说,工作中只要常动脑、巧动手、善总结、勤探索,功夫会不负有心人的。曾有这样一件事发生在他的身上:在中外翼发房对合工序中,对接孔闭角内不开敞,风动工具无法操作,只有使用手用棘轮铰孔,难度大、费时效率低,质量难以达到要求。赵平在原有基础上自制了一个转接器与铰刀和原有转接器相匹配,手工改为机械,原先4小时的工作量缩短到1个小时,尤其是产品的质量达到精度的要求。类似这样的小改小革不胜枚举。
知识就是力量,是彻底改变个人命运的第一推动力。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中,谁拥有知识和才华就等于把握住了自己命运的咽喉。赵平不但自己经常学习,而且还善于积累工作中的经验,他撰写的《飞机发动机支架安装技术创新》、《飞机中外翼翼型安装技术改进》等多篇文章,被收入《陕飞职工创新成果集锦》等书籍中。他每年制作的各种工装夹具有十余套,实现技术攻关已达20多项,有不少技术创新攻关项目和“五小成果”获奖,为公司创造价值近百万元。
本报记者 柳江河 通讯员 朱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