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接地气 有底气 聚人气
——陕西工人报社员工第十三个记者节赴澄合矿业参观学习纪实
煤矿工人为这个美丽的世界奉献温暖,但是煤矿工人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还远远落后于大多数行业,我们希望更多的媒体人深入煤矿,用心灵感受他们的倾诉。
——澄合矿业党委副书记吴树林
一个人,有了深入井下的经历,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煤炭生产过程和工业知识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人生经历的丰富和思想高度的提升。
——陕西工人报社副总编辑韩庚
在聆听中找寻方向
——陕西工人报采编人员与澄合矿业通讯员座谈有感
以媒体的视角,你是兼职的或者业余的,我是专职的或职业的,这是我们的不同点。
以媒体的视角,我们都是采集和收集信息的,都在记录事实,这是我们的相同处。
在第十三个记者节里,我们以媒体人的名义,贴心、耐心、平等、深入地坐在一起,彼此无条件倾听,然后百分之百分享对彼此的期待。
我不需要你仰慕的目光,我需要的是专注地贴近、再贴近。
你不需要我特别的眷顾,你需要的是持续地努力、再努力。
聆听你,因为我对你的殷切的期待:由通讯员向“报料人”转变,由公共文化新闻向“体验式”新闻转变,从“工作视角”向“百姓视角”转变;
你倾诉,缘于你对我真挚的期待:守望职业道德——中立、真实+真相,遵循传播理念——记录企业探索与创新、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我们是新闻采编链条的下游与上游,我们共同的期待则是:以我们彼此的转型与重塑,赢得这份我们自己的报纸的未来。
本报记者 刘公望
“精”与“细”的态度
作为一名混迹基层的一线记者,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没少采访,但这次王村煤矿的“对接行”着实让我对“精”与“细”的深度和态度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从字面上讲,精者,去粗也,精心筛选,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准方案;细者,入微也,穷其根由,从而找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从地面到井下,从办公用品、生产材料摆放的位置到班组会议室不显眼的座位姓名标识,甚至每本书放置的角度,每扇窗帘的褶皱数都有明确要求。这样准军事化的管理让王村矿处处彰显着井井有条的秩序性。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上班前妻子确认丈夫情绪无恙而打的“小对号”。对于煤矿企业,“人”是安全文化建设的中心,精细化管理便是一种将“精”“细”思想和作风贯穿于企业所有工作环节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将各项管理活动和作业流程推向深入,向工作态度、工作方式、职业素质、职业道德等深层次发展,进而改变员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在我看来,王村之精细,不仅在我们看到的表象,更在于深入人心的习惯与文化。
本报记者 刘楠
践行“走转改” 基层天地宽
走进干净整洁的煤矿区队学习室,坐在矿工开班前会的长凳上,听着采掘区队书记的生动介绍,望着窗外高耸的天轮,我思绪万千……
11月8日是记者节,适逢党的十八大隆重开幕,我们精心组稿、挑选图片,一直忙碌到深夜。9日一大早,报社同仁即驱车来到百里之外的陕煤集团澄合矿业王村煤矿,了解矿工生活,倾听矿工心声。这是报社欢庆记者节的创新之举,也是我们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积极践行。
班前会是煤矿实施管理、安排生产、培训职工的前沿阵地,是进行安全宣传教育的基础课堂。在澄合,我们深刻体验了煤矿的精细化管理;在王村,我们切身感受到矿工重视安全、渴望平安的心声。基层和职工是工人报编采人员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根。走进基层,向职工学习,是我们必修的功课。
源头有“活鱼”,基层天地宽。此次澄合之行,必将大大促进报社编采人员用心走向基层、用情转变作风、用功改进文风,也会给我们的新闻生涯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本报记者 田勇刚
脚上要多沾点煤
11月8日,陕西工人报社编辑、记者一行30多人来到我们澄合矿业公司“接地气”,深入实践“走转改”活动。
这次活动专门安排了7名年轻的记者到王村煤矿下井体验生活。刚一到,几位记者就开始打听,“你们井下瓦斯高吗?”“井下是不是黑漆漆的……”听了大家的提问,我和下过井的朋友耐心解答,并告诉大家,到王村煤矿下井会大有收获。人常说,隔行如隔山。虽然王村煤矿在管理创新方面获得了许多国家级、省级荣誉,在全省也小有名气,但是没有到过煤矿的人,可能记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关于煤炭行业的报道中:煤矿安全事故频发,工人们赤裸着上身,挥舞着手中的洋镐、铁锨劳动着;升井后,一张张沾满煤灰、露着洁白牙齿的脸……想想,大家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
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万家灯火,大家的担忧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们煤矿工人在没有阳光、没有清新空气的地下几百米深处,冒着瓦斯、冒顶、地下水等生命威胁,默默地为人类开采光明。他们用自己日复一日的执着和年复一年的付出,铸就了千家万户的和谐、企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繁荣。但是,作为时代发展大潮中一支勇往直前、不可缺少的生力军,真正了解他们的人又有多少?
记得一位记者说过:“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新闻就在基层。为了记者的那份职责,我要让脚上多沾点煤,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新闻使命感走进矿山的深处,走入矿工的生活,扎扎实实做好煤矿新闻报道工作。
澄合矿业新闻中心 白小红
在井下运输系统集控室,工作人员正在介绍情况。 韩庚 摄
在黑暗中领悟光明
朋友,如果让你每天在靠着手电筒照明的环境中工作,你会是什么滋味?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弥漫着漆黑的粉尘,你又会是什么滋味?这时候,你是不是有些崩溃?
然而,我们的矿工兄弟就是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一直怀着这样的好奇,希望能下到百米深的矿井,感受一下矿工兄弟的工作环境,这样的机会终于在2012年记者节的这一天来临了,我们一行7人开始了下井之旅。
王村煤矿下井程序的规范和标准就不用说了,经过高速电梯、封闭小火车,大约近个把钟头,我们已经置身地下300米深的矿井巷道中。巷道宽敞明亮,冷风飕飕,看来通风做得真不错。顺着巷道一路向工作面进发,大家一路兴致勃勃,问长问短。领路的矿领导不厌其烦,细致讲解,并不时提醒大家注意脚下。一路上,矿工兄弟的小发明、小创造屡见不鲜,不禁让我们对他们肃然起敬。
走着走着,突然拐了弯,进入一扇门,突然没有了巷道顶上灯的光照。周围一下子变得漆黑一片,我们几个人头顶的矿灯射出的几缕光柱,跳跃着,移动着。说话的声音也没有了回声,大家一下子也没了话,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悉索的脚步声。
空气中能闻到呛鼻的粉尘味,空气也感到有些稀薄和压抑。“还没到工作面,就是这样的感觉,那矿工兄弟工作面的情况可想而知了。”心里嘀咕着,但并没有慢下脚步。
大约个把钟头,远处几缕光柱晃动着,隐约听到说话声。到了,我们到掘进工作面了,大家很兴奋。一排满脸黝黑的矿工,整齐地站在一台机器旁边,欢迎我们的到来。是的,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特别的旅程,怎能不激动,不兴奋?!然而,在这漆黑的井下,看着黝黑的矿工,和那几缕跳跃的光柱,心里不禁涌起诸多感触:矿工每天用头顶射出的光柱,书写着人类的光明,他们是大地的普罗米修斯。
那么,我们用什么书写自己的光明呢?也许我们该好好反思自己。
本报记者 邰荣军
澄合矿业王村煤矿矿长王权利(右一)在总调度室给大家介绍情况。 柳影 摄
难忘的记者节
11月9日,在冬日的薄雾中,我们赶赴澄合矿务局,和当日七名下井的同事们汇合。以实地参观澄合矿务局的方式补过一个记者节。
以这种方式过记者节,还是我记者生涯中的第一次,两个多小时、一路的颠簸终于到了目的地——王村煤矿。刚下车,接待人员和保安人员的仪容仪表,就让我眼前一亮:“这里,一定有我们学习的价值。”
通过看专题片、实地参观等一系列活动,让我感受到这里“准军事化管理”带来的可喜成果。在这里职工的创新精神、文明生产和人文关怀彰显得淋漓尽致。最让我为之赞叹的就是对职工安全生产意识的牢固树立,他们在上班前通过播放全家福照片、唱队歌、班前安全学习和安全测试以及班前安全预想、妻子为丈夫上班前在家里的生活情绪方面的表现进行确认等等,把“我要安全”的意识全方面牢固植入职工的脑海。这使我感受到,这里散发着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精神。
2012年记者节——难忘!
本报记者 毛静
“精细”是一种文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这是我在11月9日参观澄合矿务局王村矿精细化管理后最深的感触。
很多企业也许会说我们也有精细化管理,但不少企业仅仅停留在口号和标语上,使精细化管理虽然可视化,却没有转化为行动,更没有转化为企业核心理念。王村矿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落实到每一处细节,更深入到了每一个职工的心里。不管是生产一线,还是管理部门,从企业领导至普通职工,处处体现出“精细”带来的变化。“精细化”同吃饭、睡觉一样,已经成为职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到每一次班前安全会、每一本工作笔记,小到一张桌子的摆放、一幅装饰画的张贴,无不透着精准和细致。
而这样的“精细”对于媒体来说,更是不可或缺的。传播方式的多样化要求传统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处理更“精”更“细”,内容不仅精准更要精彩;而细节更是决定一篇稿件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我作为编辑,更不能放过稿件的每一处精彩,不能忽略每一处瑕疵。只有针对每一篇稿件进行精细化处理和个性化编排,才能让稿件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更容易被受众获取。
本报记者 牛柊允
换好工装,本报青年记者们准备人生第一次下井体验 卞伟明 摄
乘坐罐笼刚一走进大巷,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的顶棚、绿树成荫的墙壁,下井体验的记者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连声称好。当看见大巷里面居然养有金鱼时,更是惊呼,这是煤矿吗? 卞伟明 摄
王村煤矿副矿长郭林生沿途向记者们讲解 王宣 摄
地下三百米深处的行走
在第十三个记者节来临之际,有十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的我,终于有机会体验了一次下矿井。
换上煤矿工人的工作服,签过安全协议书之后,我们乘坐巨大的罐笼下到地下330米深处,再换乘人车继续前行,我们的目的地是掘进面。下了人车,剩下的路程就只有步行了。开始主巷道宽敞明亮有灯光,走起来比较轻松,行进了一个多小时后,临近掘进面时,巷道就变得狭窄起来,而且里面漆黑一片。说不清楚的怪异味道扑鼻而来,我的眼镜片立刻蒙上了一层水雾。我们只能借助矿灯照路前进。巷道顶部是粗壮如巨龙的通风道,还有各种管线,脚下是轨道及各种线缆。我们必须一边看着头顶,同时注意脚下物件,以避免碰擦绊倒。
刚开始大家还精神抖擞,最后都走得大汗淋漓了。陪同的矿领导一边引导大家,一边介绍井下生产情况。让我奇喜的是,井下还有厕所,甚至还有超市,其位于巷道旁边一个凹进去的洞内,尽管很简易,但方便面、水果、饮料、咖啡一应俱全,我们在这里休息了片刻。我想,煤矿工人每天都这么在地下行走,我们走了一次就累得气喘吁吁,而工人们走完这长长的路程后还要干活,真是辛苦啊!
在返回的途中,屡次碰到从身边匆匆而过的满面煤灰的矿工,看着他们远去的身影,我心中升腾起深深的敬意!心里暗暗思忖,当我们坐在房间里享受暖气时,不正是在地下辛勤劳作的矿工师傅们给我们送来了寒冬里的温暖么?
本报记者 朱碧波
与矿井亲密接触
11月9日,怀揣着种种对煤矿的猜测和遐想,下到地下近三百多米深的澄合矿业王村煤矿井底,乘坐人车和徒步穿行其中。各种用途的巷道长达十多公里,感受良深。刘姥姥逛大观园,看啥都是稀奇的。现代化的设施,错综交错的巷道,井下便利超市,井下厕所……让人耳目一新,现实与想象的井底差距甚大。想象中的简陋,想象中的黑暗……在现实中被逐一纠正,视野被逐一开阔。每走几步总能看到惊奇,许多貌似看着简单的一些东西却并不简单。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来自于他们矿井下的各种创新。同样的事物,井上的方法可行,井下就不一定。为此,可亲可爱的矿工兄弟们在无数次实践中,不断思考,数次改进,终于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小发明和创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际且必要的井下困难……如此想来,思绪万千,我们办报纸不也该这样吗?要在尊重现实的基本条件下,换个考虑问题的角度,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没准,出彩和亮点就在前方……
本报记者 王何军
(接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