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本印象
·张梦君·
近日,收拾整理杂物书刊,发现牛皮封面盖着矿内部粮站发的旧粮本,勾起我对矿山那段生活的追忆。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从部队转业到矿山,当了一名掘进工。随后矿上发给了粮本,按工种我是45斤粮的标准,其中80%细粮,20%粗粮。每月初,要到矿内部粮站买饭票和菜票。矿上当时有7000多职工,大多人是单身。所以,在矿内部粮站办饭票买菜票的工人排着长长队伍,可称得上人山人海。当时都是20左右的小伙子,排队等待确是一种煎熬。三五个人就将几个人的粮本交给其中一人,其他人就连扶带架将其架入到售票窗口,伸出长臂将粮本塞进售票窗口内,然后大伙蹲、站一旁,吸着烟、摆龙门阵、唠井下事,等待售票人员喊到各自的姓名才去办理。办理一次饭票不亚于打一场篮球赛,同时,也成为了小青年有趣味的消遣。
当时,实行机关食堂,职工第一、二、三食堂供给制。分为机关人员、地面厂队、辅助区队、采掘区队四大块在食堂就餐。当然,机关食堂要比其他3个职工食堂饭菜质量要好,工人要想到机关食堂吃次可口饭菜是比较难的,要享受一次需要同关系好的机关人员私人兑换两个食堂的饭票和菜票,方可到机关食堂就餐。
职工食堂饭菜质量白班要比夜班好,但井下人员一月3次倒黑白班,尤其是零点班吃饭十分不便,饭菜花样少且不说,半生不熟常有的事。饺子是当时上档次惟一的饭,食堂一次用大铝盆煮上20斤左右,为防止煮熟的饺子泡烂,一般只煮到八九成熟就出锅。青年人消化系统强,加之井下劳动强度大、爱活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来讲,谁也不当回事。
我在部队服役期间患有慢性肠胃炎,在吃饭上很注意生冷。要想不吃生冷饭条件不允许。食堂粗粮供应是玉米面,烹调成发糕,切成小方格,每块上放枚大枣,再就是做成玉米面糊、玉米面饸饸。当时职工命名为“老虎汤”、“钢丝面”,这两样热着吃还行,一旦凉着吃就很难下咽。有次我上零点班,到食堂只有这些粗食品,要想到其它食堂吃饭饭票不能通用,无奈凑合了一顿饭,就急匆匆下井去了。不想到凌晨四、五点,在掘进面正干活的我肚子疼痛难耐。在工友们的帮扶下,用了一个多小时将我送到职工医院。经医生检查是急性阑尾炎,我就住进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
如今,手抚已完成使命的粮本,看今朝对外承包经营的职工食堂,花样繁多,色味俱全,引进各地风味小吃更是饮食一大亮点。别了,粮本,你烙下了时代辛酸苦辣的印证,同时拉开了矿山饮食文化大发展的帷幕。
(实业下峪口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