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热血男儿
——《同年兵》读后
冰雪昆仑,风沙大漠,
电闪雷鸣——看军营巍然云深处,
烈烈胡杨,袅袅沙柳,
月落日出——听军号长啸万古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历史烟尘的图腾还是当代军旅的写意人生。
“漫卷诗书喜若狂”——是远去书家的长吟还是我辈军人的放飞空灵?
待弯月临窗,沏一壶香茗,请打开这本《同年兵》…
这是著名作家徐剑铭为军旅小说《同年兵》写的序。
西安市未央区作家协会常务理事相华的30万字的长篇小说《同年兵》,今年9月由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小说中的主人公——杨国华起伏跌宕的军旅生涯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杨国华作为军人,有着军人应有的志气和细腻。应征人伍十六年,母亲离世,不在膝前,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只有军人更能体会出其中的辛酸。父亲住院、病逝,叔嫂为钱而面和心不合,作为军人,杨国华为了男人的骨气和面子,欠债数万元结清了父亲的巨额医疗费,并承担了大部分安葬费用。与前妻离婚,杨国华留下了儿子,家产分文未要。《同年兵》一书中,只有一处详细地提及主人公杨国华的钱财账单。那是杨国华成功之后,摆宴请客——“这些平日里不常见面的战友,相见自然有说不完的话,第一杯酒喝完之后,杨国华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在大家面前一晃,接着道:“大家看,这是一张欠账单,我现在公布我个人隐私——也就是刚才要说的要感谢的人,他们是:尚志刚:28000元,刘嘉军:6000元,苟胖子:3000元……共计1020000元。”一个简单的还账细节,却展现了当代军人义薄云天、气贯长虹的群体力量与形象。大街小巷卖报、拾破烂、资助孤儿、还钱……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拉开了90年代西安的一幅社会生态图。作者的描写如果再能细腻一些,那将成为一幅90年代西安的《清明上河图》(作者第二部小说《暗战古城》正在修订中,正在弥补这一手法上的遗憾,只不过所选的是30年代的西安全景式描述)。
主人公杨国华,身上充满了男人的豪气。在等级森严的军队里,面对不公,敢给领导摔门而去;在民主评议大会上,敢于喊出“我十班第一”的豪言壮语。但面对爱情,面对事业,他也有软弱的一面。和战友一起偷老乡的狗,面对老乡前来索要,他选择了逃避。但话说回来,夜半煮狗,令“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韵味却更加浓厚;煮狗大醉,在平叛的激烈战斗衬托下,就更显得是那么柔情和有人性。
军人的感情也是军人式的,充满了侠骨柔扬,有着军事生活式的快节奏,但同时充盈着真善美的主旋律。杨国华一生与五个女人相知、相识、相恋。初恋情人——村里的白燕,纯洁如燕(包括他们的友谊)。即便是白燕为了生活,抽烟、喝酒、打麻将,但她在主人公的心目中的地位是无法取缔的。因为她总是能在杨国华最艰难的时刻,带着希望与力量出现在杨国华的面前。阿依古丽双胞胎姐妹,与杨国华在戈壁滩上因外出值勤的一面之缘,私订终身,相爱三年,但因政治的原因,更因为杨国华不想给双胞胎姐妹中的任何一方带来伤害而忍痛结束。
前妻夏小莉,与杨国华的相识、相恋、相离,更是有军人式的快节奏。由住旅馆相识,到带回老家相亲,也就一个月时间,总相处时间也就三五十个小时,这种炽热的爱,也只有军人——只有在视时间为生命的年轻军人身上才能体验得到。最终,热爱生活、热衷名利的夏小莉,选择了与不适应改革开放潮流的杨国华分道扬镳。这既反映了军人转业之路的艰辛,同时也展现了军营与地方的巨大差异。
前妻的灯红酒绿生活,杨国华也没有去深深地责备,这一方面,是他意识到了自己面对社会的“无能”,想独自一人来承担生活给自己这个由正营级军官到“报贩”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这是军人的男子汉式表现;另一方面,也在反衬着辛美的伟大。
作者有许多地方也在有意模仿《红楼梦》的手法。刚从军营到社会,被“真能寨”三下五除二骗吃骗喝哄去一万多,“真能寨”与陕西话“真能宰人”的谐音关系再明显不过了。辛美是杨国华最终的归属,辛美——“心美”,不能不说是杨国华对妻子最纯美的赞叹。这种“甄士隐”的手法,在《同年兵》中屡见不鲜。
书中,对八九十年代军营生活中的黑暗面也有一定程度的揭露。连长仁文元(人闻到就想躲得远远的)为了自己个人的蝇头小利,把有才华新兵的前途当儿戏;为了欺上瞒下,大搞“形象工程”;为了让领导高兴,三十八碗酒让杨国华昏睡了三天三夜;给亲属兵走后门,让没有能力的远房侄子担当重任,结果在雪山上车毁人亡,带着仁文远的几个亲信一同去了天国他乡……当然了,像仁文元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得到大的晋升。
最后,请让我用《同年兵》作者自己的卷首语来作结束语吧:
——谨以此篇献给军营中的战友和曾经从事过军旅生涯的朋友,献给故乡的亲人们,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吕变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