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二届十大杰出工人事迹简介
编者按
为弘扬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表彰和宣传近年来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杰出工人,营造劳动光荣、工人伟大的社会气氛,陕西省第二届十大杰出工人已评出。王曼利等同志无疑是我省工人阶级中的优秀代表,他们有的在促进企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新品开发、品牌创建和班组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有的在国家和省重点工程建设,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中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多数还在生产和工作中创造了先进的操作(工作)法,掌握了绝招、绝技、绝活,而且在全国和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他们身上既体现了老一代劳模和先进工作者吃苦耐劳、敬业爱岗的艰苦奋斗精神,又彰显了当代工人阶级创新发展、技术强企、智力报国的优秀品质。
在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为完成今年全年任务做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各级工会组织和劳模协会要团结和带领全省广大职工,以省十大杰出工人为楷模,弘扬劳模精神,同心同德,踏实肯干,顽强拼搏,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三强一富一美”西部强省的目标,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王曼利 女,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5岁,西安市公交总公司第二公司43路公交车驾驶员。陕西省劳动模范。
她参加工作以来,先后从事乘务员、驾驶员工作。把真情服务乘客作为人生最大的幸福,用博大的胸怀架起了与乘客心贴心的桥梁,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为每一位乘客提供最温馨的服务。在驾驶中,传播文明,播撒爱心,用微笑让乘客感受宾至如归的感觉。对小学生呵护爱护,对残疾人细心帮助,对外地乘客热心热情。主动照料一位偏瘫后遗症患者,并帮助她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演绎了一段感人的人间真情。由于乘坐43路老年乘客比较多,她工作中努力做到眼勤、口勤。招呼老人上车,为老人寻找座位,安排在离她较近的位子就座,到站时及时提醒老人下车,用服务让老年乘客体会到温馨的关爱,做到了“微笑、热情、耐心、周到”。总是以高尚的服务技能满足不同乘客的服务需求,以模范的言行带动车组团队不断取得新的业绩,以勤劳的双手无私地奉献全社会,始终在平凡的岗位上用爱心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迎来送往,用真情服务谱写车厢和谐乐章,在十米车厢内抒写着新一代公交职工的风采。在驾驶员工作岗位上连续21年安全运送乘客约435.2万人次,安全行驶62.5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5圈半,创造了一名普通公交女驾驶员安全行车历史最高纪录和25年服务“0”投诉的最高纪录。连续13年被评为公交特级驾驶员。
罗守利 男,汉族,现年38岁,陕西汽车集团汽车装备制造厂车工班班长。
他在完成汽车装备制造厂工具工装制造及维修、设备大(项)修、非标设备设计及制造、产品零部件试制加工等任务时,能虚心向老师傅讨教,克服工件种类多、材料杂的问题,不仅很快掌握了岗位操作技能,而且在车工装夹技术方面有所创新,截至2011年9月份,自主和参与创新项目38项。当陕汽集团根据客户要求对一批出口车更换零件,使承制的垫片需求量一下子增加到日产600件,让班组成员手足无措时,大胆对垫片内孔的装夹方法进行了合理改造,采用圆筒内嵌的方法定位垫片,使一次加工的数量由原来的1件一下子变成40件,并且质量完全达标。将日加工轴承座由60件提高到130件;轴座及同类零件,由日产40件提高到100件;制作粗精镗刀和倒角刀一体化刀具,使粗精镗孔倒角一次性完成,提高效率3倍。不断提高自己和班组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2004年以来,在班组内推行“师傅带徒弟无期限”、“质量星火小组”等活动,为年轻员工的成长搭建良好发展平台。板簧销作为主要产品,为了更好提高此零件的加工水平,组织比武比赛,和班组成员共同研讨,制订出最合理的加工方法。根据班组“多品种、小批量的试制件、多种类、临时性的工装与维修件共存”的生产特点,他与班组成员认真探讨,将小批量和常项件的加工进行标准化,为后续的加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李永军 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39岁,西安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他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变换多个岗位,但积极探索、敢于创新、攻关克难的拼搏精神始终没有变。试验和推广使用焊割气,取代了原有的乙炔气,不仅提高了切割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节约了资金。采用混合气体焊接,不仅焊缝外观质量提高,而且冲击韧性增强,飞溅减少,总成本下降10%,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提出客车209T转向架裂纹焊补方案,并经焊补一次成功。根据此方案又焊补了其他同类构架的裂纹,焊补结果均符合标准,为公司节约资金10余万元。为适应市场需求和铁道部对敞车侧墙、侧门及端墙等几个重要部位必须用自动焊接的技术要求,与车间技术人员一起现场测试,提出了自动焊小车的设想,得到车间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支持。自行设计小车的导轨,配置气割小车。通过不断改进完善,最终使自动焊小车投入使用。批量生产G75粘油罐车时,及时分析罐体在进行水压试验时泄漏而无法交车的原因,采取预热和分层焊接的方法,使得几十台罐体合格率达100%。过去铝罐车用的铝材均为纯铝或铝镁合金,纯铝的耐腐蚀性较好,但抗拉强度较低,而铝镁合金抗拉强度较高,但耐腐蚀性较差,均无法满足浓硝酸罐车的生产需要。他翻阅大量资料,采用铝复合板试制浓硝酸罐车,使铝复合板浓硝酸罐车试制顺利完成。
张玉和 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7岁,陕西陕煤澄合矿业有限公司王村煤矿运行队工人。全国劳动模范。
他参加工作以来,每年出勤340天以上,先后完成150多项发明和技术改造,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200多万元。设计整流柜风压保护电路,安装提升机减速后备保护装置,制作电机故障检测仪等,为王村矿提升系统安全高效运转发挥了作用。使提升周期由115秒,缩短为90秒;提煤效率每小时增加100多吨,同时每年节电200万千瓦时。负责王村矿主扇变频改造工程,在改造调试过程中,有四台变频器在试运转时相继出现过电流、欠电压等故障,主扇出现无规律的“偷停”现象,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经仔细观察记录故障出现时各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在现场一待就是30多个小时。经过认真分析,向厂家建议在控制电路中加装滤波器和隔离变压器,同时合理选择接地点和接地方式。厂家按此方案实施,解决了故障,四台变频器正常运转至今。参与两台20T流化床锅炉电控系统的更新改造项目,使锅炉实现了plc计算机集中控制,从根本上提高了锅炉工作的安全可靠性,缓解了冬季采暖压力。对主井提升机停车位置运行程序的改进,彻底解决了因提升钢丝绳抖动造成的自动装载系统无法自动运行的问题。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导师带徒”等活动,毫不保留的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徒弟,同时还拿出自己工作多年总结出来的约30多万字的检修笔记供徒弟们参考学习。
张鸿星 男,汉族,现年46岁,陕西西凤酒集团有限公司制酒五车间1组组长,高级酿酒师。
他在提高新产酒质量上,严格按照西凤酒“稳、准、细、净、勤”的酿酒操作原则,特别是在蒸馏操作上,始终坚持缓慢装甑、缓火蒸馏,严格控制装甑汽压、流酒汽压和流酒温度,使各控制点在要求的最低限值。为确保优等品率,每甑都适当提高摘酒酒度,按要求搞好摘酒头和酒梢回收工作,保证了乙酸乙酯等香味物质的提取,增进了新产酒中香味物质的含量。通过色谱分析,乙酸乙酯含量均达到160mg/100mL。在工艺参数的控制上,根据不同的生产阶段、气温变化以及大曲理化指标,结合出池酒醅的发酵情况及时调整入池水份和入池温度,坚持低温入池、定温发酵的原则,控酸保醅,使酒醅在窖内低温缓慢发酵,保持了糖化酶活力和酵母的活性,在提高出酒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酒质的苦味和暴辣感。注重对窖池的维护和保养,除了每班坚持平、踩窖和泥封窖工艺外,对每个窖池还进行跟踪检查。对有裂缝的窖皮和泥封厚度不达标的窖池进行及时修复,从而减少窖内空气含量,抑制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使酒醅缓慢发酵,酯化反应顺利完成,保证了西凤酒特有的酯香。所在班组连年产量、质量指标名列前茅。2010年,所在班组完成饮料酒77.1吨,出酒率46.31%,优等品率97.98%,超产12.2吨,价值17.11万元。2011年,完成饮料酒85.2吨,出酒率49.74%,优等品率97.85%,超产18.4吨,创造价值25.75万元。
彭永利 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7岁,陕西长岭电气有限公司科技公司35分厂装配班班长,高级技师。陕西省首席技师。
他从事的是公司唯一以精密齿轮传动装配为主的装配工作,涉及公司所有的军事电子产品及民用产品。先后组织并参与多项课题攻关和技术革新工作,创造价值280多万元。公司某产品的传动分机在生产中经常性出现温度过高、声音异响的现象。他认真分析、查阅资料、大胆实践,采用修刮蜗轮的方式,减小蜗轮蜗杆的摩擦面积,增大储油空间,改善润滑条件,在原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消除了传动分机的异常声响,保证了整机的温度和声音要求。此项成果获公司“技术革新优秀项目一等奖”,每年为公司创造价值22.4万元。提出改进内部局部结构,增加回油系统,使漏出的油回流到壳体内部,形成传动与润滑的良性循环,解决了某产品减速箱存在的技术难题,提高了整机的质量与可靠性。改进某产品主轴装配经,克服了主轴不到位,整机经常返工的技术难题。设计制作的工装夹具,每年为公司创值8.6万元。为重点型号产品设计制作的测量夹具被工艺正式采用,每年为公司创值3.8万元,该成果获公司“技术革新一等奖”。参与改进的螺旋锥齿轮,每年为公司创值33万元。在出口欧美市场的民用产品装配以及产品的开发试制工作中,带领班组员工完成了六项技术革新,年创值10万元,为产品批量、规模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刘浩 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3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7416厂5车间工人,特级技师。陕西省劳动模范。
他一直从事固体火箭发动机总装工作,出色完成了固体发动机总装交付、载人航天、重点型号飞行试验等多项任务。针对某产品的特点,设计双头力矩转换板手,杜绝了产品空间狭小,点火装置在装配过程中易被碰伤的问题,此板手被广泛推广。设计前后裙鸭嘴分规、前裙框橡胶保护垫4件,使1组(20发)产品划线工作由6人一天减为2人半天,提高了生产效率。根据XX-1X高燃速发动机产品特性,设计产品喷管分解螺杆工装、压力开关专用扳手等7件,解决了产品线路被夹断、部件变形、工件滑脱和无法施加力矩等问题,确保高燃速发动机装配过程的安全。带领全组员工提出各类合理化建议236条,其中安全生产、技术改造等方面被采纳68条。设计各类工装13余件,有效地解决了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点问题。为了保证产品级间段轴向对接间隙达到设计要求,利用三台对接车同步调整发动机高度、横移、俯仰,细调旋转角进行产品对接,总结出了一套先进的操作方法。针对某型号产品装配工艺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用某材料进行燃烧室金属与非金属高度差修整补平的新工艺方法,提高了可操作性,缩短固化周期,创造了神舟飞船逃逸固体发动机8次飞行均获成功的佳绩。所带班组被厂党委命名为“刘浩班组”。
赵明翠 女,汉族,中共党员,现年39岁,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邮政局投递员。
她是目前安康邮政局唯一从事乡邮投递的女共产党员。服务的段道为曾溪镇片区,服务范围涉及14个村,83个村民小组,7000余名乡亲,服务面积112平方公里,邮路全长92公里。这里地广人稀,山高坡陡,汉江阻隔,交通极为不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的邮政需求显得格外重要。14年来,她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常年奔波在深山峡谷的乡邮投递路上;以一名女性特有的韧劲,不惧山高路险,不惧江水汹涌,不顾个人安危,用一辆摩托车、一叶扁舟、一双脚板踏遍曾溪镇的沟沟壑壑;舍小家,顾大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从未延误一个投递班期,从未丢失一封邮件,累计投递邮件17.2万份,投递准确率100%;将邮政服务延伸到偏僻乡村,把党的声音传送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架起了一座百姓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默默无闻的工作中奉献了自己最美好的年华。是乡亲们最信赖的“信使”和“亲人”,展示了一名基层邮政员工的崇高境界。是邮路上的“流动邮局”,每次走邮路时,除了送邮件,还经常在自己的邮包里塞上洗衣粉、肥皂、药品等带给村民。牺牲了对家人子女的关爱,只因为割舍不下大山里乡亲们的血肉情。她说:“我的邮包上有‘中国邮政’四个字,看到它再苦再累我都要坚持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
徐丽 女,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7岁,西北工业集团零件加工一分厂数控车班班长,高级技师。
她承担着公司十多种常规产品和四种高新工程多个重点产品的零件加工任务,出色地完成了“神五”、“神六”、“神七”载人航天返回舱上某部件的加工任务。承担的某零件关键工序阻火孔加工任务,面对阻火孔加工难度较高、结构复杂、良品率低的实际,认真研究,反复试验,将阻火孔加工工艺从加工中心移到数控车床,此项工艺改进累计创效15万元。某重点常规产品的工序改进,就将原有的良品率从80%左右提升到99.5%以上,仅今年的产品产量已实现节创价值46739.7元。针对某产品难装夹的问题进行改进,通过构思、绘图、设计、制作、试验,将手工拔料改进成为自动拔料,每次加工完一个零件后,在棒料上切一外圆槽,用自动拔料器,内槽对外槽自动拔出料,节省产品零件装夹时间,每班提高生产效率20%。将某产品零件的装夹方式由上螺纹胎改为涨螺纹孔,每班提高生产效率30%。在改换装夹方式方面的节创价值达到8.112万元。某重点常规产品科研加工过程中,有一种材料钛合金TC4,直径95mm,长160mm,材料硬度高,孔深,加工难度大,在来不及采购加工钛合金刀片的情况下,通过对现有刀具的了解,制作替代方案,按节点保质保量完成了生产加工任务。带徒50多名,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毫不保留的传授给青年职工,提升了青年职工的技能。
王小卫 男,汉族,中共党员,现年40岁,西安铁路局西安机务段动车组车间司机,高级技师。全国劳动模范。
他在全路第五次大提速中,参加西京快车队,承担西安至北京西特快旅客列车的牵引任务。克服操纵难度高、劳动强度大等困难,每次行程1180公里,出乘作业时间15个小时。认真熟悉线路,平稳操纵,掌握值乘区段内的所有情况,记下每一个标记、每一处限速,在退乘后将值乘心得详细记录下来,在学习会上向其他乘务员讲解,成为同事们的技术“教员”。2006年3月,凭着娴熟的业务技能、丰富的行车经验、优异的考试成绩从十名入选乘务员中脱颖而出,被铁道部委派赴日本学习深造。期间,把所有可以利用的时间全部用来看图纸、查资料,详细了解掌握动车组的构造原理和性能,受到了同行们由衷的赞叹。为了积极备战西安至宝鸡动车组的开行,刻苦钻研《CRH动车组》、《CTCS原理》、《动车组乘务员应知应会》、《动车组技术管理规程》等多门科目,熟练掌握动车组微机控制原理,总结出一套“动车组故障判断处理”的应急处置方法,受到部、局领导的表彰。在没有技术资料,没人指导的情况下,不断观察、思考、总结、比对,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电制动为主、空气制动为辅的操纵法,保证了列车制动的平稳性。以高度的责任感,尽职尽责,连续19年出满勤,安全运行95万公里,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