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1月14日
权益保障
03

努力让每个人都能够就业

——铜川市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扫描

近年来,铜川市就业工作着眼于大视野,围绕城乡转型发展实际,在探索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中,多角度、全方位给力就业工作,并且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促进就业之路,在全市形成了一个大格局、大服务、大和谐的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新局面。在先后获得了“全省促进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劳动保障优质服务窗口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之后,又于2012年荣获了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高度——在促进就业与社会发展中,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只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铜川紧紧抓住城市转型实际,坚持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主线,按照“政府促进、部门联动、园区辐射、行业带动、典型引领”工作思路,以扶持各类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下大力气发展创业孵化基地,倾力为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以此在促进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据介绍,铜川2012年在提升整合原有10个孵化基地功能的基础上,新建了包括周陵现代农业、包装加工、黄堡耀州窑陶瓷等在内的14个创业孵化基地,在给予实训设备及其设施维修资金的支持帮扶等方面,共完成投资5.3亿元,其中就业孵化资金1657万元,实现年生产总值13.7亿元,先后扶持创业人员380名,稳定就业岗位1.1万个,带动就业4360人,孵化个体小老板197个,新增加就业岗位2339个,实现经济收入2.49亿元。以此带动全市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774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7%,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8.64万人,创生产总值17.5亿元,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因此净增1200元。

宽度——在统筹城乡工作中,推进全民就业创业

将失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纳入就业扶持范围;将职业介绍、培训、公益性岗位、创业等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劳动者;将职介、培训、鉴定、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享受范围扩大到大学生、复转军人、失地农民、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就业群体。至此,就业扶持政策面向城乡就业创业者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同时,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创业门槛,搭建创业平台,鼓励有意愿的城乡劳动者进入各个创业孵化基地创业,铜川实行在让创业者享受其他优惠和帮扶政策的基础上,3年内免缴所得税、营业税及增值税。

小额担保贷款将反担保范围扩大到全市劳动保障协理员和行政事业单位65岁以下身体健康的退休人员担保,把由房产抵押担保扩大到其他有效资产担保。与银行协议的担保资金与贷款额度比例提高到了1:10。同时,修订了贴息办理程序,增加邮政储蓄银行等3家合作单位,与市场建设中心等2家单位签订小贷业务代理协议,多举措方便创业者申请办理小额担保贷款业务。2012年全年,为2321名创业者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1.69亿元,稳定就业岗位4675个,直接带动就业5123人,创经济收入4.13亿元;为94户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办理的贴息贷款1.81亿元,稳定就业岗位4230个,带动就业8452人,新增就业岗位1980个。

与此,结合全市“两园四区四基地”建设,开展的中药种植、陶瓷工艺、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实用技能培训,面向城乡所有就业者创业者开放。联合企业、院校、社区开展定向式、订单式、定岗式技能培训,使培训吻合产业和用工需求。面向城乡,坚持“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消除一户。就业招聘洽谈会、技能鉴定、就业援助等各种就业服务工作,面向城乡所有需要就业者,规范化、常态化。

深度——在创新管理举措中,提高服务质量

创新就业管理新模式,建立了局领导包抓区县,科长包抓就业项目,干部职工结对子包抓社区和就业困难人员的“三包抓”制度,对全市的就业状况实行长期动态监测。

创先全省乃至全国,将全市41个乡镇(街道办)劳动保障事务所进行标准化提升扩建,统一为科级建制,同时在完善统一分别配备3—5名工作人员,统一办公场地、设备的基础上,统一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为基层所站配备800余名劳动保障协理员;在各行政村设立劳动保障事务信息员。以此,确保建立的市、县、乡(街道办)、村(社区)四级组织服务机构能够上下一心一意,人员能够专职专业。同步,在全市建成的6个标准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厅,群众不出厅便可办结就业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

率先在全省启动实施就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的市级信息网络系统数据中心,形成了市、县、乡和社区四级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信息体系,将小额担保贷款、就业培训、技能鉴定、社保补贴、公益性岗位管理、人才招聘等各项业务均实现在信息系统中运行,使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更及时、更便捷、更准确、更科学。

(杨志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