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幼儿“集体婚礼”是拿教育当儿戏
1月11日下午,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请注意,不是这里的老师们结婚,而是这里的100多名孩子“结婚”。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小“新郎”要给小“新娘”戴戒指,他们的爸爸妈妈也在婚礼现场见证。
在凡事都讲求“从娃娃抓起”的当下,由幼儿做主人公“集体婚礼”也算是别出心裁的创意。尽管主办方对其积极的性心理体验的作用津津乐道,但对这种有悖幼儿成长规律、有违幼儿园教育宗旨的做法,笔者不敢苟同。
首先,超越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幼儿园的孩子对性的认知,仅仅只停留在男女有别的简单层面,同学之间的交往还不过是天真无邪的友情。称3至6岁的孩子已经进入“婚姻敏感期”并无科学依据,至于男孩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或者女孩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充其量只是好感而并非依依不舍的恋情。在成年人诱导下的“自由恋爱”,无疑是强行将孩子们纯真的好奇与好感“拔高”为恋情,这既是对神圣爱情的亵渎,也是超越孩子认知能力的揠苗助长。即便是需要对孩子的性教育“启蒙”,也应当遵循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阶段性原则,让懵懵懂懂的孩子一步到位地谈婚论嫁,是不是太猴急了点?
其次,极易导致同学关系的错乱。切不可将幼儿的“集体婚礼”,与过去孩提时代的“过家家”同日而语,这种有主婚人,有父母“见证”,有一定程序的结婚仪式,会让孩子们记忆犹新,如果有人再因好奇而将其记录为“永恒”,势必会对孩子甚至家长产生烙印。假如孩子们学着大人样子,相互以老公、老婆的称呼呼来唤去,或者将交往限定在“一对一”的小圈圈,甚至演绎为“夺妻”大战,势必会影响到同学之间正常交际与团结。
其三,建立在游戏之上的教育不靠谱。按照幼儿园的说法,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事实上,由于幼儿“集体婚礼”不过是由大人们一手导演的娱乐戏,“夫妻”之间的所谓“责任感”就只能是逢场作戏的应景,彼此真能负起什么“义务”和“责任”吗?更何况,这种互帮互助原本应该属于开放性的“博爱”,怎能囿于二人世界的“小家庭”,至于“关系融洽”不过是有选择的亲亲疏疏罢了,不知道爱情还有“排他性”吗?而每天惦记着“责任”和“另一半”的孩子,除了可能弄假成真的“早恋”,何谈“自信和阳光”。
友谊是纯洁的,责任是真实的。对孩子情感和人格的培养不能靠“仿真”游戏误导,比如爱情、婚姻、生子,都是现实的人生,别拿教育当儿戏。面对幼儿“集体婚礼”导致对“早熟”还是“早恋”的纠结,人们不知道该让孩子们把这种游戏当真还是作假? (张玉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