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把法律援助进行到底
——记西部法律援助工作者杨士斌
2012年7月18日,参加中国法律援助“1+1”行动的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志愿律师杨士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延安市延川县法律援助中心报到,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西部贫困地区法律援助工作。
半年过去了,杨士斌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精湛的业务技能,高效公正的办理了民事、刑事、劳动争议和行政诉讼案68件,接待来访咨询150人次,代理法律文书93份,获得了当地公、检、法、司等机关特别是工会及广大困难职工、农民工的高度赞扬。
延川县困难职工法律援助工作站,承担着为农民工、困难职工提供法律帮助的职责,但因为没有专业法律工作者,对于法律问题也只能“无可奈何”。杨律师的到来,给县总工会带来了希望。经过协调,司法局决定让杨律师在工会办公,负责农民工和困难职工的法律援助工作。
刚到工会的第二天,县总工会就转来了一个下岗女职工因贫穷和残疾,迫于生计不懂法律,误入歧途想通过贩毒来赚钱抚养孩子而被抓获的案件。杨律师在认真的梳理和分析后,积极与公诉和审判机关沟通,提出了对该案的法律建议,最终从轻判处了此案。这个案件既维护了法律的严肃性,又挽救了一个下岗职工破碎的家庭。
近年来婚姻家庭纠纷案件不断上升已是一个不争的现实,延川县法律援助中心每年接受的婚姻纠纷案件也很多。杨律师在工会法律援助工作站依据法律采取不同的方式,很圆满承办了好几起典型的家庭纠纷案子。既处理了事情,又稳住了职工的心。有一个女职工由于婚前缺乏了解,婚后夫妻经常吵闹打架,孩子出生后丈夫又负气外出打工不管家里,已经分居两年多。女方靠娘家补贴来维持生活艰难度日。男方去年秋天回来后一纸诉状提出要坚决离婚并不负担孩子抚养费,可女方却坚决不同意离婚。此案转给杨律师处理后,经过深入了解,杨律师认识到这是一宗已经死亡的婚姻。虽然自古“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但是面对已经彻底感情破裂的婚姻,如果维持下去也是不道德的。于是杨律师就对女方当事人在法、理、情几方面做了大量细致耐心有说服力的开导工作,并且在开庭前与法官主动沟通取得了认可,明确了调解方案。法官也积极对男方进行了开导调节。在法庭上围绕解除婚姻关系和孩子抚养费两个焦点问题上,经过3个多小时的调解,最终达成了双方同意离婚,女方不承担孩子抚养费,并且男方把以前借女方娘家2000元无条据借款也偿还女方的结果。双方都比较满意。一场旷日已久的夫妻对抗强烈的矛盾在杨律师的多方尽心努力下化解平息了。
该单位的职工都说:“法律援助工作站太重要了,既处理了职工的个人纠纷,又解决了单位的后顾之忧。法律援助工作站真好!”
去年8月的一天,家住延川县永坪镇的张某与其工作的某公司,因社会保险缴纳发生了劳动争议。他随即辞职并要求给予1.4万元的经济补偿,公司没予理睬。张某找到工作站,请求援助。当时接到案件后,杨律师知道农民工的辛苦。立即收集证据,起草法律文书。次日,将仲裁申请书递交该县人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同时,杨律师又和对方公司联系,去了几次。感觉通过程序,会很耽误时间。有和解的可能对谁都好。于是制定了计划,就开始了行动。调解的难度可想而知。经过多月的努力,双方达成了和解。公司同意补缴社会保险,并给予8000元经济补偿。这个结果双方都很满意。
今年的冬天特别的冷,据气象资料统计是全国大部分地区28年来少有的寒冬。陕北的冬天是更加的寒冷,外出凛冽的北风吹得人浑身冰凉,面部锥刺般痛。杨律师来自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域,从没有在北方经历过如此的寒冬。加之又身体单薄,感冒过好几次。但是杨律师没有畏惧严寒,带病坚持到各乡镇企业做法制宣传,给企业干部和职工讲解法律法规,经常去困难职工住所深入了解案情,力求快捷公正办好每一个案子。
中秋佳节、元旦新年,别人都合家团圆。杨律师却默默地承受着思乡之情,思亲之痛,坚持在陕北高原的小县城的居室里工作着、学习着。
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山城格外的宁静。透过窗子看到远处山包一缕灯光。感到了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就像这一缕灯火虽然很微弱,但给人们带去了温暖和光明。”杨律师通过办理一件件困难职工和农民工的援助案件,让工人兄弟提高了法律意识,看到了希望和公平,也是他心灵获得了最大的慰藉,更加坚定了他在法律援助事业中走下去的信心。 (延川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