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宁可待业也不上技校未来中国谁来当工人
“技能人才是招聘会上最为稀缺的人才,许多公司开出较高的工资,也未必能够招到一二位真正的熟手。”4月1日披露的“广州人力资源市场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广州人才市场每2.5个岗位只对应两名求职者,而另一方面却有六七成大学毕业生仍未落实工作。
不久前的全国两会上,不少政协委员也担忧,中国越来越缺技术工人;年轻人都去上大学,却不愿进工厂。
张伯刚的儿子两年前考上高中,最后选择了北京一所交通职业学校,学习修理德国汽车。这位北京的的士司机很高兴:“等他考取了证书,一毕业就有岗位,月薪至少七八千,工作也不累。”
但是,像张伯刚这样愿意让孩子当技工的父亲并不多。
愿意当工人的学生太少,就连职业学校培养目标40%都是面向白领
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李维斗告诉笔者:“汽车企业现在急缺技工,来求职的工人只要基本合格,肯定录取。”他说,由于工人紧缺,他们只得把普通大学的毕业生用做工人,但并不好用,需要从头培训。“从生产到装配,对工人技能有很高要求。企业需要的是高等专科学校和技工学校。现在就缺这些。”
中国原子能研究院院长万钢也说,他们有很多大型设施需建造维护,急缺高级工人,但合格的技能人才太少,只好用动手能力不足的应届毕业生来充任。
全国政协委员、企业家李玉玲在一份提案中写道,中国超过一半的制造业企业认为应聘者技能水平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人;七八级工更是几乎断档。
全国人大代表王钦峰是来自山东的一名工人,他在全国两会上也为“技能工人眼看要出现断层”很着急。他说自己所在的企业最缺焊工和钳工(都需要一定技艺),但年轻人不愿意干。
在教育研究机构麦可思公司此前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国家教育咨询委员胡瑞文说:“我们的工人队伍中,高中及以上学历比例只有20%多,美国则达到80%,这使得我们制造业的产业升级面临很大困难。”
胡瑞文称:“制造业人数2010年是1亿2700万,比2000年增加了3000多万。但教育程度上升极微,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没有增加。工科光本科生就培养了800万,但沉淀到制造业的比例很低。”
他举例说:“上海有一个化工学校,过去很好的,后来改成计算机学校。我看了一个技工学校的目录,有会计、护士、学前教育的教师……培养工人成了弱势方向。”
“中职校长会问,办培养一线工人的专业,没有人上怎么办?那我也想问,现在社会、校长、老师、家长、学生的期望值都很高,但80%的岗位需要的是工人。这又怎么办?”胡瑞文说。
据他介绍,如今职业学校培养目标40%是面向白领,面向实体部门、工人岗位的数字却提不上去。
一方面产业界如饥似渴需要人,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在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钱学明发言认为:“由于社会对职业的偏见,学生和家长都希望选择‘白领专业’,学校开办这类专业容易招生,结果是做学生容易当白领难。”
李玉玲也表示:“许多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希望子女考上大学,将来当白领,不愿报考职业学校。”
胡瑞文预计,中国未来每年新增300万个白领岗位,而每年将新增1000万想当白领的高等教育毕业生。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