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为经济发展设置“生态门槛”
重点项目一直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而科学的评价体系则是合理评价重点产业项目投资效果,保障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必要保障。为此,陕西省将从6月1日起实施《陕西省重点项目推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近日,陕西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陕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江泽林对《办法》进行了详细解读。
西安双特重型液力自动变速器和出口零部件产业化工程是2013年由陕西省重点项目建设联席会议直接负责推进的项目。如果企业连续4个季度无客观原因未完成目标任务,不仅要退出该项目,还要缴纳违约金。而且,该项目进度也纳入了西安市年度考核。陕西省每年确定像西安双特这样的重大项目大约有50个。
据江泽林介绍,项目完成进度要接受考核,一旦完成不了,当地在重点项目落实上的分数就要被扣。“陕西省对地市的考核是百分制,重点项目就占了5分,这个权重是很大的。”江泽林指出。
“我们衡量项目质量,第一项就是资源代价,占多少土地、用多少资源。比如,陕北地区缺水,这里的项目在水资源方面就要具体考量。”江泽林以陕北地区为例,一个项目要用多少水资源,对当地的生态影响怎样,在这个项目区涉及范围内的群众拆迁安置是不是做好了,这些环节做不好,项目就不能上马。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加快,生态污染和资源透支等东部曾面临的老问题,也在中西部频频出现。陕西为经济发展设置了越来越严格的“生态门槛”,环保节能成为重要评估指标。
江泽林指出,如果有项目在质量考评后超过环境容量允许范围,陕西省政府就将对项目产能和生产技术方面提出量化要求,若这些问题在项目设计和前期规划阶段未达到要求,同样不允许上马。
“项目在用地方面要精确到小数点。99.5亩就是99.5亩,不能是100亩。”江泽林强调。
与《办法》一同出台的重点产业项目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把资源代价、排放总量、安排就业、财税贡献、投资强度、综合带动6项指标确定为项目质量评价的关键性要素。依据这一评价体系进行的项目评估结果,将作为项目引进和选址的重要依据。据了解,资源代价、排放总量与安排就业等与群众生活、就业相关的因素占到55%,而财税贡献只占15%,这就从机制上杜绝了地方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引进项目的现象。
江泽林解释说,在这6项指标中,资源代价是首要的,是惟一一项高于平均权重的指标。“以土地资源占用为例,资源代价就是项目需要占用多少土地,这个指标主要针对招商项目中土地资源占用不合理的现象。高质量的项目要求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占用要少,项目审批的土地资源占用要精确到小数点。其他资源,比如煤炭、油料资源也一样。”
重点项目已成为陕西转方式的“推进器”。江泽林指出,重点项目建设是科技创新产业化、形成产能的重要途径,同时又能推进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近年来,陕西通过项目园区化集中布局、链条式配套建设、集约型科学发展,形成了汽车、航空、航天、机床、石油机械等优势产业集群,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去年全省万元GDP能耗下降3.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削减2.1%、1.5%、2.3%和1%,这与陕西通过项目建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密不可分。 (孙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