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放飞心灵 逐梦巴山
——记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
(上接一版)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巴山第27届路地群众运动会隆重开幕,“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传承到巴山。
2009年,老巴山铁路人、安康工务段工会主席王宝刚作为铁路系统唯一一名职工体育工作者代表,登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彩车。他自豪地向人们讲述着“巴山精神”、巴山运动会。
今年,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参赛队达21支,比赛项目19项,成为历届参赛人数多、地域广、花样多、文艺节目最丰富的一届运动会。与以往不同,西安铁路局邀请6位老先进典型从各地赶到巴山,在现场与职工群众互动,讲述对巴山的真实感受。
此时,展板上出现了一张曹美英的照片,她和工友系着安全带,在黑水河钢梁桥上刷漆除锈。青年志愿者“90后”男孩吉文佳告诉记者:“那时巴山没有托儿所,她把自己拴在桥上作业、把女儿拴在床上睡觉的事迹,我特别敬佩她。”
23岁的吉文佳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分配到巴山。他家在渭南市,与偏远闭塞的巴山形成了鲜明对比。上大学时,吉文佳曾组建了校电声乐队。为此,党支部书记夏传康专门给他提供展示的舞台,把参加第31届路地群众运动会演出的唯一节目交由他负责。吉文佳写剧本,和5个青工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工务人相亲记》演完后,好评如潮,“红娘工程”就此启动,解决了职工交友相亲难题。
吉文佳说:“选择巴山我不后悔,这里就是我实现梦想的舞台。”作为工区维修副工长吉文佳常年在6个站区流动,居无定所,几乎天天在线路上作业。最近,他光荣地当选为团中央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30多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借助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平台,不断汲取“巴山精神”营养,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激励人们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价值,营造了“人人希望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浓厚氛围。
去年,刘玲和170多名新人路大学毕业生一起到巴山接受岗前培训。此前,不少人心绪难安。通过参与征文、演讲比赛、文体活动,观看《巴山路魂》专题片,参观“巴山精神”荣誉室,瞻仰筑路烈士陵园,和巴山铁路人一起工作学习,他们选择了留下。
巴山成了人才“蓄水池”,至今从这里走出去了89名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培养出全国、省部和局级劳模8名。
一种精神只有经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才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以运动会为纽带,形成于巴山铁路人安全生产实践的“巴山精神”恰恰印证了这一道理。
23日,竞争最为激烈的是篮球比赛。“好球!”巴山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薛远超兴奋地高喊着。从2000年到巴山教学至今,他年年参加运动会。赛场上,大多数裁判为镇小学老师。
30多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每年都援助教学设备、文化体育用品,并联系中国青少年扶贫基金会建起了一座校图书馆。如今,这所小学成了镇巴县教学设备最先进的学校之一。
巴山镇也是运动会的“铁杆成员”,与铁路在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中建立起深情厚谊。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先后修建4座便民桥、10条便民路,与乡镇共建和谐广场,硬化巴山街道,多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镇小学还把“巴山精神”郑重刻在了学校醒目处,引领老师们向巴山铁路人学习。去年,还把铁路安全常识编进《农村小学的社会与生活》教材。在襄渝线安装封闭网时,巴山村民没有一人阻挠施工;在历年防洪抗汛中,村民们一发现水害,就第一时间主动向车间报告。创造了连续35年安全无事故、人员零伤亡的不凡业绩。
人民铁道报记者 唐茹
本报记者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