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6月21日
综合新闻
02

老赵与“精汉字”的不解之情

一间不大的书房,一张铺满手稿的书桌,一台已有些年头的电脑,一厚摞翻得有些破旧的参考文献……这里是老赵工作之余的“乐园”。

老赵全名赵德宏,是西安东方乳业有限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负责企业内勤与奶站管理。工作中,他经常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文稿。对于文字,他有着自己的坚持,他说自己天生见不得错别字儿,见了,浑身都不舒服。

他与文字的“缘分”源自于公司举办的一次“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老赵当时就想,如果发展一下自己的爱好,彻底把文字搞清楚,搞得生动活泼,引导大家都立足本职学习、有兴趣学习,岂不是对“创争活动”的一个贡献?于是,他为自己的学习定了个明确的目标——精汉字,即从文字最初的根义上来理解汉字的引申义。

老赵198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毕业,本科专业学的是航空发动机工艺。对一个学理工科出身的人来讲,要精通文字,谈何容易!但这并没有让老赵产生退缩之意。

早在几年前,好读古书的老赵就对文字学发生了兴趣。只要去书店,一定会买几本文字研究方面的书,一本接一本地“啃”,几年下来,光积累的笔记手稿也有半尺多高。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和纷繁复杂的释形释义,老赵曾经非常困惑。他说,有那么一年多的时间,是他学习研究的“瓶颈期”,越看得多越乱,越乱越急,越急越理不出头绪,怎么都走不出这个怪圈儿。老赵十分懊恼,用了半辈子的汉字,返回来再学,疑问却越来越多。

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老赵终于想明白:研习汉字,光是看得多,没用。关键在于厘清源头找对思路,必须老老实实地从甲骨文的字形辨义入手,把流变中的异体字、古体字、假借字弄明白,才可能站在逻辑高度,解释现用字的音义。

自此以后,老赵每天下班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翻开甲骨文字典和摹写图集,在一般人眼里好比天书一样的符号,在老赵看来却亲切得不得了。他把甲骨文合体字一个个拆开,和单体字比对,并按自己的定义逻辑重新命名了“象形、象意、变象、依象、指事、托义”六种泛义单体字300多个,每一个都和生活场景密切相连,并以它们为字根,按“会意、转注、假借、形声、定义”等几种合体方法展开,对2000多个甲骨文字来了场“乾坤大挪移”。“一本甲骨文字典,被我颠来倒去,排了两个多月,才最终排出我想要的样子。”老赵说。

接下来的任务更重。“我要让字典里所有的字、按我的逻辑重新站队。在根字的统领下,按‘声—象’相托的原则,一贯到底。这样,通过掌握300多个根字,便能精确理解五、六千个常用字,进而掌握不计其数的成语、词语、古语。“让普通人十八天之内通汉字,绝对能够办得到。”老赵兴奋地说,两眼闪闪发光。

“现在这些字典,编排思想或者只考虑音,以英文字母为序,或者只考虑形,以偏旁部首为序,显得不合逻辑,因为都不遵从‘义’的顺序,而‘义’才是汉字的灵魂呀!我要另起炉灶,重新编,名字就叫‘本义逻辑字典’。它不是备查的工具书,而是学习的课本。学它的目的,就是要抛弃所有的字典。因为所有汉字的义,已经牢牢地刻在了你的脑子里,一辈子都不会忘……”老赵说得兴起,眉飞色舞。

当被问到这些年最大的欣慰是什么,赵德宏说是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儿子认为父亲像一个学者,那个认真劲儿,值得他敬重学习。妻子鼓励他,人活一世,总得干出点值得骄傲的事儿。朋友们更不用说,得空儿就围着他问字儿,这是老赵最开心的时候,东拉西扯、滔滔不绝,俨然一个“大师”。

“我想把我的理解、体会,与尊重汉字、热爱汉字的人交流、分享。”老赵说,灞桥区总工会领导曾邀请他参与到“职工素质教育大讲堂”学习宣讲活动,并给他报销了部分购买图书资料的费用。

如今,老赵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中小学为孩子们义务讲汉字,到厂矿企业中为工友们讲汉字,希望自己的书将来能出版,“我不想追名逐利,只希望实实在在做点事情,让自己的生命闪光,实现点儿小小的人生价值。”老赵说。 本报记者 杨琳

赵德宏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坐上好几个小时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