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130亿能否让城市告别“看海”
周日一场又急又猛的暴雨,算是老天爷给武汉的2013年首考。
自2011年,武汉率先成为全国首个被戏言“看海”的城市后,武汉付诸排水改造的努力一直在公众视野里。能够佐证的数据是,周日雨后,全市渍水点从88处下降到了54处,所以有人说武汉告别了看海。不过,官方谦虚地指出,真正告别看海,尚要待三年后。武汉市在两个月前通过了《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计划》,计划中,未年三年排水方面的投入将高达130个亿,那时老天怎么考,武汉都不怕。
微观来说,我十分相信这个承诺,和承诺背后的努力。我家门口的涵洞,除非特别过分的暴雨,近几年基本上不渍水了,以前这里雨势一猛,桥下就可淹过一部卡车。
但是,综观武汉近几年的“渍水与反渍水斗争史”,有些问题还是很让人担心,武汉火车站就是代表之一。百度百科这样描述武汉火车站:“世界最美火车站,多次被评为全球最美建筑,总投资超过140亿元,是华中南地区最大的火车站和铁路枢纽……”
对不起,这个美丽的地方,近几年来逢雨必淹,不得不关闭一侧的门,并不断添用沙包以堵水流。我多次在新闻里听说,原因是“建时排水出口建设不完善”。曾因设计独特而轰动全国的“鹤楼”,想不到如今受困于几个小小的沙包,实在有损武汉人的脸面。
130亿资金解决看海,其豪情与努力都值得期待。但是,借鉴以上例子,这需要以新建工程不再发生渍水可能为前提,新建工程与新建工程之间不相互产生新的渍水点为前提。由此可见,解决排水问题,当然取决于钱,没有钱什么都办不了;但更取决于人,或者,取决于人的意识与眼界。在我等外行的想像中,一个城市,应当有一个可以管100年的排水地图,任何挖土动工都服从于这张“城市的良心图”。这不算幼稚吧?100年前德国人在青岛就是这样干的,而且他们还将污水与雨水分开,井盖用大小区别——所以青岛是近几年少有的不积水城市。 □鲁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