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情意深
——一个残疾人的助残故事
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在自身还较困难的情况下,却屡屡伸出援助之手,热心帮助另一位残疾人共度难关,这是最近发生在旬阳县感人的一幕。
这位残疾青年叫王庭德,是旬阳县铜钱关镇安然寒村五组人。今年已经步入而立之年的王庭德,他的父亲是智障,母亲也是智力低下且视力不清的残疾人。由于家境清贫,王庭德一岁半的时候一连发了好几天的高烧,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他成了个头不足1.2米且行动不便的肌无力侏儒患者,走起路来不但左右摇晃,还非常吃力。
身体的残疾和家境的贫寒,使得读书成为王庭德遥不可及的奢望。于是他只能常常躲在村小学教室后面的窗台下听教师讲课。他的举动感动了校方,破例同意免费让他走进了教室。放学之后,他还要拖着残疾的身子,到附近的山坡上挖黄姜、砍柴,卖了换取生活费用。
2000年初中毕业后,王庭德为生计一直四处奔波,当过洗碗工、卖报郎,做过乡村报道员,也干过打字员和网管。后来应聘到省城一家企业办公室干过副主任,最后又回到家乡被聘为一家网吧的承包经理。他的事迹已被包括本报在内的多家媒体相继报道。2012年,王庭德在韩城市司马迁中学给2300多名学生做“理想、奋斗、成功”的励志报告,勉励学生要积极主动承担起历史使命,树立远大理想,珍惜青春年华,抓住时代机遇,努力奋发成才,现场时时响起热烈掌声。
王庭德打小喜欢写作,上学期间,他的处女作《跋涉的生命》就在《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上发表。多年来他坚持笔耕不辍,除在媒体上发表700多篇10多万字的通讯报道外,还写了一部13万字的散文集《笔耕让我充满信心》。
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对于生命和人生的感悟、理解也变得越来越深。王庭德说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而岁月对于生命来说,走过了岁月的生命其实也就是历练生命的过程……基于这种感悟,王庭德写成了16万多字的长篇小说《这个世界无需仰视》,表述了当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后,对于物质和精神的追求越发严重失衡,大多数人似乎并没有得到更多快乐,精神上反而更压抑、更空虚的感触。他结合自己积极奋发、自强不息的真实经历,以朴实的文笔呈现了一个农村侏儒青年不屈命运安排顽强奋斗的故事。他想告诉人们:不管生活多苦多难,只要内心坚定,只要咬紧牙关就能一步步朝前走过去。而对于侏儒症人来说:因为不懈努力,你就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无论残疾还是正常人,只要心智健全,努力拼搏,这个世界无需仰视,因为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目前,该书已由陕西慈善文化基金赞助即将出版,陕西省作协党组副书记齐雅丽,安康市委宣传部部长周玉峰,作家陈若星为其作序,由贾平凹寄语推荐。
为回报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多年来,王庭德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始终在尽己所能,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面对未来,除了写作,王庭德还渴望去帮助别人,他希望能够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帮助在生活中迷茫的人,去帮助那些和他一样甚至比他更需要帮助的人,把社会给予他的关爱与帮助,传递下去。王庭德曾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使一位在车站讨钱的女孩找回了自尊和方向;他通过写报道救助患病学生,他给残疾青年捐款安装假肢,他向汶川、玉树地震以及安康“7·18”洪灾捐款……王庭德说,从这一时刻起他知道,他也可以为社会奉献自己的爱心,也可以承担起一份社会责任;正常人能做的事,他能做到,正常人不能做到的事,他通过努力,依然能够做到,身体上的缺陷,并不能撕裂他人格上的尊严。
去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庭德获知在旬阳县还有一位名叫王晓东的残疾人,也在通过写作苦苦奋斗,就萌发了设法帮助对方的念头。今年正月初八,在好心人的支持下,在神河镇一位副镇长、民政办主任和王晓东侄儿的轮流背负下,他冒着凛冽的寒风,经过几个小时的行程,前往旬阳神河镇台子村五组王晓东家中,从自己怀中掏出带着体温的500元,送到了这位残疾人作家手里。在王庭德的爱心感染下,随行的各位干部都纷纷给王晓东捐款捐物。
今年助残日前夕,王庭德无意中听到王晓东手机快用不成了,又无钱更新,他就又动了恻隐之心。于是他从自己辛苦积攒下的工资中拿出360元买了一部新的手机,并托人转交到王晓东手中。
自己本身生活还很艰辛,为什么还要接济别人?面对记者的诘问,王庭德在电话里说:“这不算什么。人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没有社会各界好心人的关注鼓励,没有好心人的帮助,又怎会有我这个残疾人的今天呢?”
本报记者 郝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