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了“临时工”,又来“司机热”
近日,广州市纪委在市委礼堂大厅以活动公告板的形式,公开曝光了通过网络监控抓取的市属机关工作人员上班时间看视频、玩游戏、看股市等“庸懒散奢”行为,最严重的一个IP地址,平均每个工作日在线玩4个半小时。广州市此举在机关内部和社会上激起反响。然而,记者对被曝光的11个机关单位逐个采访核实,其中7个回应“不务正业”者是司机。究竟是广州闲养了太多的公车和司机,还是司机成了另类“临时工”,为公务员顶包?
网络监控治理“庸懒散奢”,科技+曝光,双管齐下,力度之大确实令人佩服,想必是效果“非凡”?可怎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纵使被抓了个“现形”,但却依然能“从容应对”,因为你有张良计,我更有“临时工”或者是“司机”……此情此景,还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呀。
前几日,城管同志着实火了一把,踩头者有之,打人者有之,谩骂者更有之,可当善良的网友将其曝光后,却出现了惊人的雷同,他们都是“临时工”,而今,治理干部作风的广州市,在治理“庸懒散奢”的同时,也不幸“中枪”,极其尴尬地遇到了临时工的兄弟篇“司机”。
奇哉怪也,何以一出事,我们的受曝光的单位总是会以“临时工”、“司机”作为逃避惩处的挡箭牌,难道“临时工”、“司机”就不是贵单位的人员,贵单位就不用对他们的行为负责?难道社会舆论、人民群众就会因“临时工”、“司机”而不会迁怒于政府,降低政府可信度,笔者窃想这未必吧。
因此,笔者以为,“临时工”、“司机”绝不是逃避责任的挡箭牌,在执法过程中,在日常工作里,他们同样代表着单位部门的形象,同正式职工无任何分别。所以,我们的被曝光单位应该正视这一点,应该从根本上端正思想,从行动上狠抓作风整顿,不管是正式职工还是临时工或者是司机,都应该一视同仁,加强教育、强化管理,避免问题的出现。
□张逸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