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退休金整整迟到23年 “相关待遇”依然悬空无望
82岁老人孙景运的尴尬维权
本报记者 郝振宇 本报通讯员 杨志勇
7月18日上午,天空飘着细雨。
西安市总工会退休干部赵延祥陪同记者前往西安市花木小区,采访居住在该小区6号楼车棚内的孙景运老人。赵延祥可称为是孙景运的恩人,帮助孙景运在维权路上的最后阶段打了六七年官司,并实现维权官司最终取得胜利。听说赵延祥去看望他,孙景运老人早早地就站在居住的车棚门口翘首以待。见了面,两位高龄老人彼此激动难抑,在雨地里两人就互相拥抱了起来。
赵延祥介绍说,按照常理,工作了一辈子从单位退休后,就该是享受幸福的老年生活了,可是对于今年82岁的孙景运老人来说,他的不幸生活就是从单位正式退休开始的。
通过具体介绍和诸多资料,记者得知,从1989年元月31日领到退休证,到2012年6月开始每月正式领取退休金,在这23年中,从无数次到政府有关部门上访,再到深陷与单位主管部门的官司中,从劳动仲裁到法院一审、二审判决,从申请检察院抗诉到法院再审,孙景运经历了一次艰难地维权之路。尽管有些心酸、有些漫长,尽管退休金迟到了23年,但毕竟还是等来了这一天。事到如今,孙景运老人本来可以安心地过好剩余的晚年时光,但因为法院终审判决中的“享受退休相关待遇”这一项却因“无法执行”而不得落实成了悬案,给他刚刚开始的幸福生活蒙上了一层尴尬和无奈的阴影。
还原孙景运老人的退休待遇维权历程,还得重头说起。
工作调动本是福 结果却酿成“祸害”
孙景运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当时是1949年元月,西安还没有解放,他从祖籍河南省郑州市荥阳出发,步行走了半个月的路,来到西安西木市街一家木器店跟随师傅学习木工手艺。幸运的是因为他的刻苦敬业和手艺好,1955年元月被西安锦华木器厂直接吸收为集体企业正式职工。后来,这家企业合并到西安市机械工业局下属的国企——西安机床铸造厂,而他则再次幸运地由集体企业被转到了国有企业工作,此后的几十年,他在企业里一直是响当当的技术骨干。“八级模型工”为模型工最高等级技术水平,而他只差一级,属于“七级模型工”。
正是由于孙景运的专业技术水平被企业和社会认可,使他再次有幸被另外一家单位的领导相中。1978年,西安市文物局要创办第三产业,成立复制工厂,缺少技术工人。经该局领导批准,指派局劳人处干部刘刚多次到西安机床铸造厂协商,欲将有技术专长的孙景运调到复制工厂任模型工。同时承诺,将孙景运本人的“企业工人身份”改变为“事业单位工人身份”。
从一名企业的工人变成事业单位的工人,不仅身份添了一种光彩,且新单位上班的地方距离家较近,因此孙景运接受了命运的恩惠,同意调动。1979年的一纸公函,将孙景运正式由西安机床铸造厂调到西安市文物局创办的复制工厂,工资未变,待遇未变。
1986年,复制工厂由该局所属的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代管。1988年元月,复制工厂由于经营不善被迫停业。此时孙景运已58岁,接近退休年龄,经该局领导同意,由保管所负责以病退为由给他办理了退休手续,并一次性支付生活补助费9400元,均由本人自行安排,单位不再支付任何费用。
1989年元月,孙景运领取了这笔9400元的生活补助费,同时他还领到了一个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并盖有西安市文物局公章和钢印的退休证。上面写着孙景运参加工作时间是1958年,连续工龄30年,工种木工,原工资126.50元,退休金为113.85元,起始日是1989年2月。
西安市文物局虽然没有兑现孙景运将企业工人变成事业单位工人身份的承诺,但不管怎么样,他总算安稳地工作到退休年龄。当时,他在心里还打着幸福生活的小算盘,眨眼间两年就过去了,到了他60岁了就可以每月按时领到退休金,那么他和老伴的老年生活也就有了保障。然而,令孙景运没有想到的是,当他在60岁以后去找单位领取退休金时,单位领导竟回答给他说:“你的退休证只是一个纪念品,不能领退休金。”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