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亲吻矿工的人
——读赵凯云的诗歌
“汹涌而去的运煤带日夜不休/一块块运送着煤的子孙/一块块抬走煤的尸首/空洞轰鸣的采煤区/割煤机的欢唱/让我前进的步伐加速沉重/除了饥饿/还有无法抑制的焦渴”
这是彬县青年诗人赵凯云《斜井下的歌唱》(组诗)里的一段。从去年以来,赵凯云六下矿井,先后在矿上住了半个月时间,和矿工同吃同住,他用自己的生命体验关注和礼赞煤矿工人,同时又真实地再现了矿工们的生存现状。
赵凯云在西安一家杂志社工作,工作之余他的主要精力都用来写诗。与其他诗人不同的是,他的视觉多关注底层的劳动者。这也缘于赵凯云从小在彬县长大,他亲眼目睹过农民工工伤或工亡后的命运以及家庭变故,这些经历一次又一次刺痛着他的心!他告诉笔者,小时候他的亲戚就有在矿上干活被夺去性命的。他们为了改变生活状况,却不曾想到再也没有醒来……赵凯云说,之前他写过好多的诗歌,但他感觉自己并没有真正把根扎下来,“直到到了煤矿,接触了许多的矿工之后,才觉得真正将根扎了下来”。在那些日子里,他常常被矿工们的语言和朴实的笑容所感动,也一次次被他们的工作场景和工作环境所震撼!让我们看看赵凯云他的《采煤面》一首:终于靠近大地的母腹了/终于来到了煤的胸腔了/终于看见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了/无数的黑压下来/无数黑色的虫子咬过来/头顶着煤脚下踩着的是煤/左右横立着的是厚厚的煤/置身煤的黑中/就是置身煤燃烧的光芒中/就是置身生死之外的光热中
赵凯云称,每次当自己戴上安全帽,走进矿井,亲自体验艰辛的井下生活,更体会到了矿工工作的不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奋战在昏暗潮湿略带异味的环境里……可即便是这样,他们的笑容,依旧是那么的灿烂。”说这些话时,赵凯云的眼眶明显有晶莹的东西在闪烁。通过和煤矿工人的近距离接触,他体验到煤矿工人干的是最险、最累的活。每天高强度的劳动过后,矿工最需要的就是卧床休息。挖煤、吃饭、睡觉就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全部,在总是感到睡不够的情况下,他们甚至失去了正常人思考问题的能力。而相对于单调的生活而言,最令人担心的还是矿工的身体状况。对于劳动防护差些的矿,矿工们患上尘肺病也是很常见的事。赵凯云坦言,他所体验的煤矿属于国有煤矿,各种劳动防护措施还是比较完善的。可是一些小型私营煤矿,诸如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根本与他们无缘,矿工除工伤工亡之外,其他社保无人买单。他有时觉得矿工们实际上是在以牺牲身体健康为代价在换取看似不薄的薪水。
通过实际深入矿区,赵凯云也捕捉到了最基层劳动者最真实的一面和那种质朴的生命之美。他坦言这次他创作的这组诗歌是他新近创作最满意的作品,因为这是其对生命本质、对劳动者以及矿工新的破解与诠释。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