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更悲伤的爱情
·宋小涵·
我看了一些爱情小说,最悲伤的一本叫《巴别塔之犬》;我看了一些爱情电影,最悲伤的一部叫《革命之路》。
《巴别塔之犬》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很爱他的妻子,但他的妻子却在普通的一天从自家后院的苹果树上跳下来自杀了,他不知道为什么,他特别迷惑,于是就想教会他家的狗说人话,因为这只狗是唯一的目击者。这个故事的前十分之一已经道出了一个荒谬但又很常见的现象,一个人声称很爱另一个人并在一起生活了很多年,但又并不知道他(她)的真实想法。
《革命之路》由人到中年的莱昂纳多和凯特·温丝莱特主演,又被戏称为“泰坦尼克号后传”,因为如果杰克当年爬上了船板,露丝和他很可能就步入了这么一场让人窒息的婚姻:这对年轻的夫妇总是在吵架,而且这种吵架毫无新意,就和你在小区里能看到任何一对夫妻吵架的样子一样。他们一起开车回家,妻子试图表达什么却总遭到反驳,于是恳求安静一会儿,男人仍然在絮絮叨叨,最后她只能用尖叫来抗议。
在写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时,编剧或作家总要注入许多“人做不了主”的无奈元素:父母反对、白血病、车祸、战争、爱而不得……的确,生死离别、世事无常,已是一种深深的悲伤,但若你见识了世间恋人间的无数冷战、误解、争吵、诅咒,就会发现,用不着命运的考验与干预,爱情本身就随时可显现它青面獠牙的一面。如果我们注定要在岁月静好里度过漫长一生,那么让爱情悲伤无望的,通常不是外界的翻云覆雨,而是一个可怕的死结:在两个人之间,哪怕是多么亲密的两个人之间,沟通这件事,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
一段亲密关系的基础是“分享”,彼此能分享的越多,这段关系的质量就越高。而现实常常是,两个没有什么“分享”交集的人,在一起营造爱情的方法便是拼命说服打压对方,把对方拉入自己的阵营和意识系统里。有爱情之名,却无法得到理解,无法分享许多重要的认知与体验,才是最悲伤的爱情——或者这谈不上是“爱情”。
《革命之路》最后的镜头,是一个年迈的老人悄悄关掉了助听器,他的妻子在旁边热烈地说着什么,但他什么也听不见,只是安静又坦然地望着眼前的空气。人们一开始总是希望借助爱情来摆脱孤独,后来却发现,因为沟通和理解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只能在吵吵闹闹中再次接受两个人的孤独。这样悲伤的轮回,难道别无他法?《巴别塔之犬》里的丈夫在他的妻子死后,过了很久才意识到:“记住她原来的样子,就是我能送给我们彼此的最好礼物。”可我们触目所及的爱情,无不是充满了判断、说服、改造与强迫。也许不那么容易,可我们似乎只能尽最大的可能,放下自我的种种偏见与规则,认识和接受我们爱的人原来的样子。唯有如此,我们的悲伤才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