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09月04日

陕西工人报百味 奔跑的芦苇 四个字的家信 母子小情书 揩油式健身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百味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百味
04

奔跑的芦苇

吴建

此芦苇,非河边的芦苇,而是我小学时的老师,人早已作古,我却时常想起他。想他时,心中充满了敬意。

他姓江,小名叫芦苇。大伙都叫惯了芦苇,就不大记住他的大名。他个儿高高的,嘴唇厚厚的,穿的衣服补丁搭补丁。我很崇拜他,我觉得他肚子里有真货。

他讲课声音洪亮,讲到亢奋处,声如雷鸣,学生没有一个敢在他的课上开小差或捣蛋,也不会开小差,因为他的课特吸引人,同学们都很喜欢。他朗诵古诗,抑扬顿挫,情感非常真挚,随着他声情并茂的吟诵,你会不知不觉陶醉在古典诗词的意境之中,久久回味。有回他上《锄禾》一课。在读到“谁知盘中餐……”时,他倏忽停止,眼睛直勾勾地望着窗外,好久好久,我们心里有些怕,怔怔地跟着他向外张望。不远处,金黄的稻谷在风中荡漾,像大海的波浪。稻浪中农民伯伯正在拔草,干得汗流浃背。忽然,芦苇老师转过头,眼睛盯着我们,目光如炬,脚一跺,腰一挺,咬牙叹道:“粒粒皆辛——苦——”“苦”字拉得很长。那时我们还不懂得稼穑的艰辛,却被他那铿锵有力的吟诵所感染,体味到粮食来之不易,从内心深处涌起对农人的崇敬。几个平时糟蹋庄稼的孩子,此时都羞愧地低下了头。

芦苇是民办教师,但琴棋书画样样出众,尤其能画一手好画。他上课时常讲着讲着,信手就把课文中的人物、动物、植物画在黑板上,惟妙惟肖,比我们学校教美术的、从县城下放来的知青老师画得还要好。他讲古诗《江雪》,一边朗诵一边作画,很快,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位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坐在孤舟上,独钓寒江雪的画面,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他的书法也很出色,属于狂草的那种,都是在本子上挥笔,但从不在学生面前炫耀。他的板书工工整整,匀称美观。我看过他的备课笔记,字飘逸、潇洒,极富个性。

我是芦苇的忠实“粉丝”,课余闲暇,我总爱往他那儿跑。芦苇也很喜爱我,教我写字作画。可我天生脑子笨,没有美术书法这方面的艺术细胞,画画得不好,字也写得一般。每每看到我作画写字总是没有长进,芦苇便摇摇头,笑呵呵地说:“孺子不可教也!”我唯一值得芦苇骄傲的是作文出众,我上五年级时作文已经达到初二学生的水平,我的习作经常被芦苇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有一次,我写的《水杉礼赞》获得了县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那时获奖只有奖状,没有奖品,芦苇就自掏腰包买了一支昂贵的金星钢笔作为奖品赠送给我。芦苇心地善良,其时农村生活还比较穷苦。学生中有缴不起学费的,芦苇便给垫上;学生没有文具用,芦苇也给买。其实芦苇工资不高,每月仅有四十多元,上有高堂老母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他的老婆是个农村妇女,一家人的生活是如何困窘可想而知。

我小学毕业后考上县实验初中,就很少再见到芦苇了。一次在路上碰到他。他佝偻着背,脸瘦削了许多。我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江老师!”他拉着我的手,朗声说:“你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在这方面多努力,将来是会有出息的。”

我上大学时,芦苇因积劳成疾倒在了他心爱的讲台上。那年暑假我在家,听芦苇班级的班长、我的邻家小妹说,芦苇走的那天,他正给孩子们讲陶行知的《每天四问》,课还没上完,他两眼一黑,晕倒在地,送到医院急救,却再也没有醒过来。黑板上留下了他用狂草写下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字挺漂亮,没想到这竟成了他的人生谶语。芦苇出殡那天,全校师生无不失声恸哭,有的哭得昏了过去。四乡八里的乡亲们也都赶来为芦苇老师送行,人人悲痛欲绝,那场面实在感人。

芦苇老师的大名叫江爱生,只是现在很少有人知道。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