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15日
社会·法制
04

某些地市级官员每年职务消费过百万

中秋国庆期间,中央再次严令禁止用公款送月饼送节礼,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或安排与公务无关的宴请。随之,礼品生意冷清了,大闸蟹“退烧”了,高档餐饮降价了。然而,媒体调查发现,仍有部分月饼、购物卡等在办公用品名义下被公款消费掉了,打着职务消费名义的腐败行为还在蔓延。

“职务消费是个筐,样样都敢往里装。”近年来,随着惩治腐败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人瞅准了职务消费这个“空当”,无论是公务用车、公款接待,还是公务出行、公费医疗,凡是与“公”字沾边的,一律只求最贵:住酒店要五星级,坐飞机要头等舱,买礼物要最高档。专家调查显示,某些地市级领导干部每年职务消费在40万元以上,经济发达的地市则要100万元以上。

更有甚者,把职务消费作为“自留地”,把公款当作自己的“零花钱”,将一些与公务活动完全无关的花销“打包”进职务消费的“筐”里,职务消费完全成为其牟取私利和贪污腐败的“遮羞布”,大到万元以上的高档电器、名牌皮包、手表,小到几元的洗漱品、袜子、卫生纸等,都曾被堂而皇之地冠以办公用品之名。

职务消费之所以如此受青睐,在于其迎合了某些人不正确的权力观。“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在一些人眼里,职务消费的多少成了权力、地位的象征,成了级别、待遇的象征,甚至认为“敢花钱、能花钱”是领导干部有能力、有魄力的标志。

另一方面,职务消费因为披着合法的外衣,让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开了办公发票、走了财务程序,就万事大吉。原广东省汕尾市副市长马红妹就曾认为:“我是人民的公仆,吃的、用的都应该是公家的。”

日前,财政部等再次出台《中央和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对各种会议的经费、时间、人员等标准做出了细致的规定。随着相关标准的完善,职务消费领域的各种制度“漏洞”正被逐一弥补。

(吴秋余)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