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信息泄露事件频发我们终将成为“透明人”吗?
近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频出。先是快递个人信息可供交易,后是连锁酒店的信息系统存在漏洞。让公众在享受到信息时代便利的同时,也深受成为“透明人”的困扰。与以往相比,个人信息泄露贩卖逐渐体系化,危害也与日俱增。个人信息泄露到底怎么治?
十面埋伏 “我的隐私我难做主”
近日,有媒体报道,多家知名快递公司的大量快递单信息被公开出售,每条价格从0.4元到1元不等。邮政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的快递数量就超过53亿件,而每张快递单上都有详细的个人信息,其危害可想而知。
从2012年2月至今,公安部先后四次组织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集中行动,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是个人信息泄露之势却屡禁不绝,甚至有体系化、产业式的趋势。
如果说电话推销还是低端用法,那么利用个人信息去盗取资金账户,就属于智能犯罪了。本月12日,西安一位黄先生发现支付宝账户上4万元被人划走,支付宝官方微博回应称,“据我们调查,初步判断事件跟身份信息泄露及短信被‘劫持’有关。”
实际上,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危险,可能远超我们想象。据报道,从2012年2月到2013年2月,在公安部门打掉的900多个非法调查公司中,约三分之一曾被企业雇用实施商业恶意竞争,全部实施过针对公民个人的婚姻调查和非法讨债活动。此外,个人信息还可以用来绑架拘禁、敲诈勒索、电信诈骗、非法调查等违法犯罪活动。
三大缘由 让隐私成为公开的秘密
据公安部数据显示,从2012年2月份到今年8月,查获被盗取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超过50亿条,平均每个中国人泄露了4条个人信息。为什么贩卖个人信息日益猖獗?原因在于:有利可图、有机可乘、有法难平。
有利可图是显而易见的。近期曝出的快递公司的售卖快递单并不算贵,1元以内的价格只能算是薄利多销。如果是高端客户的个人信息,那售价会高。公开信息显示,此前警方在北京查获的非法信息售卖案件中,最高的交易价格达到6万元一条。
有机可乘则是让个人信息泄露成为可能。以快递公司为例,每张快递单都是贴在外面,所有的个人信息都是一目了然。所以不法分子采集个人信息的成本就很低,甚至简单拍照就行了。此外,由于一些企业的信息保护手段不力,也使得黑客容易盗取大量信息。
最后,法律上的缺失,对贩卖个人信息的惩罚力度过低。目前惩治贩卖个人信息的依据,主要是依据《刑法修正案(七)》。其中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将本单位在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公民个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给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和贩卖个人信息的危害相比,威慑力不足,何况还要“情节严重”。
任重道远 隐私何处安放?
实际上,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并非国内独有,在发达国家也不少见。今年7月份,美国起诉史上最大信用卡数据盗窃案,5名犯罪嫌疑人盗窃了超过1.6亿份信用卡信息,导致逾3亿美元损失。2008年,德国电信的1700多万名客户的数据被盗,并由不法分子在互联网上出售。可以说,目前全世界都在面临个人信息泄露的困扰。
困扰的背后,是我们在越来越多享受信息技术的便利时,却也为信息泄露埋下了伏笔。既要时常使用,却又要守口如瓶,本身就是困难的事情。美国数据隐私专家就曾指出,即便没有姓名和社会安全号,只要通过性别、生日和邮编3个数据项,数据挖掘的技术就能够成功地识别全美87%的人。现在这一比率可能更高。
而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推进,在不短的时间内,人们或将继续忍受信息泄露的困扰。但也不能放弃对保护个人隐私的努力,这不但需要法律的完善,也需要企业和个人的觉醒。 (叶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