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风古韵——马嵬驿
·王虹·
驿者,古时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住宿、换马的场所。马嵬驿民俗村将这一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顺着一条羊肠小道一路向北,进入一座雄浑凝重写有“马嵬驿”三个大字的门楼,沿路立着一排半人高的石柱,一个个顶端造形各异,像人又像物,不免心生几分好奇。走到路的尽头,耳畔人语喧哗,除了灰色的屋脊,一切都不可见,犹如刚落轿子的新娘,只看得三寸金莲,却难睹芳容,按捺住撩拨的心情,缓缓下坡,脑子里却想着揭开盖头时的一瞬,是喜还是悲。
下了坡,站在一块较为平坦的空地上,只一刹那间,便感觉恍如隔世,自己似一位入侵者,冒冒失失一头撞了进来,顿感手足无措。赭色的回廊,高高的茶楼,铜色的茶壶正汩汩地冒着热气,戏台上两位身着灰衣的老者拉着二胡,咿咿呀呀。小吃街,幌子招展,门前悬挂盏盏红灯笼,清一色的灰色屋脊,飞檐翘角,笨拙的方桌、长条的几凳摆在当街,女店主着碎花小衫,男店主则是一袭灰衣,关中的特色小吃,免不了裤带面、油泼辣子、锅盔牙子。青色的石板路,顺着坡一直向上,有一座平台,在此可以登高望远,一切景致尽收眼底。后面则是比较正规的包房,厚重毫无雕饰的木桌木椅,尽显黄土地的古朴自然。
毗邻是农耕文化街,小路由石辗盘铺就,几间小屋陈设着投资者收购的农具家什,一件件都经过精心擦拭,有的已叫不上名字,感叹投资者的良苦用心。农耕文化的收集与展示既是对古代文明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先祖文化的一种怀念,体会着似水流年,人世浮华,更多的是眷恋与感念。
走累了,就坐在回廊下的茶座中休憩,要一壶茶,脑海中想像的是一位风姿绰约,身着旗袍的女子,典雅端庄,优雅落座,操一口吴侬软语,洗茶、泡茶,翘起兰花指,揭开茶盖,轻轻一嗅,陶醉其间。正神游中,只见一位风风火火的大嫂手托大号的玻璃杯和玻璃茶壶迎面走来,壶中放好茶叶,沸水冲泡,一一沏满玻璃杯……秦人的粗犷与豪放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嵬驿的建造很好地利用了大自然赐与的独特地形,沟沟峁峁,尽其所用,无需刻意的雕琢,一切自然天成。有人说,马嵬驿是第二个袁家村,我则不敢苟同,袁家村充其量只是一个农家乐,而这里则多了一份内涵,一份古风古韵。
听人说,此地向西数十米便是黄山宫,古时老子讲经传道之所。老子白天去楼观台讲经布道,晚上回黄山宫歇息,院内有唐玄宗亲手所植古槐,至今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再向西,便是众人皆知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却又“宛转娥眉马前死”的杨贵妃墓。想想都汗颜,居兴平二十余载,对以上两个地方竟未曾涉足。
旅游旺季,游人众多,嘈杂喧闹,大多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心理,烙上一个“到此一游”的印记。而观马嵬驿,是需要静坐,如参禅般寂静,仔细聆听,聆听历史的心音,天地的沉吟。感受大唐盛世,歌舞升平,感受一路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感受一个王朝的落寞与萧索。
夜幕降临,红色的灯笼被依次点亮,山风习习,灯光摇曳,雾霭沉沉,游人逐渐稀少,店铺也已打烊,四周一片寂静,此时仿佛置身于一个古战场,结束了白天的刀光血影,刀叉剑戟归位,人马休养生息,只余旌旗猎猎。而我也似乎听到了仙乐阵阵,锣鼓喧天,一美妙女子款款而来,“风吹衣袂飘摇举,犹似霓裳羽衣舞”。只是“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似与君王践行“七月七日长生殿”的誓言。
我轻轻地走过青色的石板街,站在高台之上,回首,灯光透过红色的灯罩,斑驳了一地的光影,在夜风的吹拂下,徐徐摆动,眼前的一切扑朔迷离,虚无飘渺,此情此景,最适宜轻舒广袖,抚一曲《高山流水》,山者,终南山,水乎,渭水也。诚邀天地酒仙,把酒临风,剑舞长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仙在此也概莫能外。启程,夜正浓,风更紧,点缀于山峁之间的红灯明灭可见。
(兴化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