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岭文/李思纯
深秋的秦岭,山色斑斓,花果遍野,林海清泉,如诗如画。
然而,秦岭之与我的印象,不在这优美的景色里,也不在地理位置分水岭的特殊性。
小时候,我是启蒙比较晚的笨女孩,对家以外的世界更是懵懂。到了高中,才隐约有了秦岭的概念。先是地理书上的,然后是班主任的教导。正是由于石泉处于秦岭以南,属秦头楚尾的缘故,从高一开始,班主任每每激励我们树立目标,都会提到一个词——“过秦岭分数线”。于是,每一年高考结束后,过了“秦岭分数线”的学哥学姐就成为我们心目中熠熠生辉的启明星。
秦岭,或远或近,仿佛因为和我们的理想牵绊而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不再是普通意义上的山脉。远远的,它变成了一个令我们仰视的高度。秦岭那边,是都市,是繁华,是商品粮和更广阔的世界,是所有梦想都能抵达的彼岸;秦岭这边,是安康的贫穷和保守,是闭塞的交通,是永远的农村户口。近近的,山就在我们眼前,山连着山,绵延不断,四季都充满希望的绿色,仿佛只要我们憋着劲就能登上山越过岭,青葱岁月里振翅翱翔的愿望触手可及。
如今的“过秦岭分数线”早已不再是多么艰难的门槛,每年都有无数莘莘学子从小城考进全国各地高校。即便考不上的,也有无数个选择让人如愿以偿走出大山,相信老师也不会再提这个被时代洪流所淹没掉的特殊词汇。但曾经为“过秦岭分数”拼死拼活的我们那一代人的信念,以及我们所倾心付诸的心血和情感,相信早已刻录在秦岭的山岭路途之间。也许,当我们于某个午后,迎着秋日的红叶再走过秦岭的时候,想起当年“过秦岭”的雄心大志依然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西康高速开通后,秦岭以南的变化翻天覆地。死守着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少了,更宽更广的路子随着扶贫规划的深入而遍洒甘霖。传统的“靠山吃山”有了新的概念,香菇、木耳、黄花和中药材的种植,还有成片的果林,让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
曾几何时,秦岭山的土地成了有钱人购买“世外桃源”趋之若鹜之地;曾几何时,无数文人墨客走进了秦岭的创作基地;曾几何时,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四十多名史学专家走进了秦岭山的云雾鬼谷岭;曾几何时,世界小姐选秀分赛区走进秦岭山下的石泉,走进了小城里的姑娘;曾几何时,纷沓而至的外省和西安游客遍布了秦岭山下的大街小巷,山山水水……
此时的“过秦岭”,仿佛已经被现代发展赋予了新的含义。秦岭这边以宽广柔和的浓浓情怀,吸引那边来的人在此投资创业,也张开怀抱吸引偷得浮生半日闲的人从都市的噪杂喧嚣中走出来,从无尽的压力中走出来,从钢筋水泥的逼仄中走出来。来这里畅享充满灵性的自然,通透宜人的空气和古朴干净的原生态。
过秦岭,从都市中携一些先进理念带回来;过秦岭,寻一些本真淳朴的东西带回去。生活就在这样的往来中前进着,而秦岭的界碑仿佛就像秦岭本身与生俱来,并且还会一直存在。只是穿行其间或是攀登至上,因为路好,一切都变得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