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农民工养老问题凸显集体产权改革或辟出道路
我国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在热议“以房养老”等话题、各行业将掘金目光投向养老产业的时候,似乎较少关注到农民工养老问题,而这批我国最早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养老面临诸多困境。
国家统计局今年5月发布的《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6261万人,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增长3.9%。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人数仅为4543万人。
多位专家表示,目前对农民工的养老问题尚未有专门政策,业界也未达成共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我国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缴费最低年限为15年,这对工作不稳定的农民工来说有难度;另一个问题是农民工流动性大,很难持续在一个地方缴费,而社保地方割据,信息不对称,跨省结算难度大。
谢扬: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或许能开辟出一条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巡视员谢扬接受采访时认为,政府为90后农民工长期融入城市会有基本安排,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逐步可以做到。对于50岁左右的农民工,由于缴费年限限制,纳入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基本无望。一般有两种选择,回到农村享受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标准比较低,可作为兜底;还有就是城乡之间继续摆渡交费,也有个人一次性补清年限,这就要看个人意愿了。
谢扬认为,从理论上讲,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或许能开辟一条出路。“城市居民有单位,农民工和农民背后没有可依靠的稳定单位。不少地区已经开始实践,可以总结地方成功经验,搞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把股份量化到个人,土地增值收益、集体经济收益农民能共享。如果能实现,和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并轨就有了希望。”
肖金成:建立“全额积累制”账户
对于这一问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表示,“现在进城打工的农民工也在交养老保险,但由于养老保险不能跨省转移,农民工往往过年回家会把缴纳的那一部分钱领回去,企业缴纳的那一部分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所以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障实际上也没有建立起来。”
针对跨省转移难题,肖金成的建议是“全额积累制”。“目前30、40岁的农民工,缴费年限能达到15年。我们的一个设想是要建立一个全面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系统,农民工和企业交的养老保险应该进社会保障账户。就像银行账户一样,在哪交在哪取都没有关系。农民工全额积累制是可以实现的。把钱存到养老保障账户里退休的时候可以领取出来。从现在就应把40岁以下农民工的养老保障体系建立起来,这样他们退休的时候就能领到足够的养老保障金。”
对于已经超过40岁的农民工,肖金成认为,如果回到农村就采取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对不回农村的农民工,有一种建议是“承包地换保障”。即把承包地交出来,换取15年的养老保障,使农民工在退休的时候也能领取养老金,这样就能把农民工的养老保障问题完整地解决好。本地农民工,当地政府可按照承包地换保障的方式。跨省的,政府也可以通过承包地转让使其养老保障建立起来。
不过,对此大家意见不统一,承包地的保证金谁来出?很显然会给地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特别是农民工输出较多的地区就更难。另外交出来的承包地是拍卖还是集体分配?这在技术上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这一方案的具体操作仍需探索。 (黄俊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