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头版
01

我省经济增速连年领先奥秘何在——

“蹲着的秦俑”正在站起来

陕汽生产车间(资料照片)

在中国版图上,陕西形如一个蹲着的兵马俑。过去几年,陕西经济始终在上升通道运行,增速连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去年以来,支撑陕西经济快速发展的“功臣”——陕北的能源和能源化工产品价格走低,产销下降。然而,今年前三季度,陕西省增速达11.1%,仍居增速第一方阵。

奥秘何在?“关在大院大墙里”的优势正在溢出

天安门阅兵式,一辆辆重型卡车拖曳着“二炮”的新武器在广场隆隆驶过,这些重型卡车就产自陕汽集团。近年来,这家著名军工企业在国内重卡市场相当活跃。

面对重卡产能过剩,陕汽一方面发挥军工科技优势,另一方面,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跟清华、西安交大等十多所高校合作研发,推出一批新产品,目前新品销售已占集团销售总额25%以上。我国重卡的电子总线系统一直靠进口,“我们自己研发的产品一出来,国外厂商立刻把价格降了近一半。”副总经理王小峰说。

走进陕汽长516米、宽108米、比7个足球场还大的总装车间,最令人瞩目的,是一辆辆正列装下线的红色天然气重卡。据介绍,今年上半年,这种新能源重卡销售6000多辆,占全国市场份额80%以上。

陕汽,堪称“中国重卡之星”。

近年来,陕西还冒出一个“中国钛都”。“全球20%、全国80%的钛工业产品都出自我们宝鸡。”宝鸡市市长上官吉庆自豪地说。为宝鸡赢得“钛都”称号的头号功臣,是上市公司宝钛集团,由此吸引来300多家钛企业集聚宝钛工业园,形成全国最大的钛产业集群。宝鸡的钛产业链现在越做越长。往上游,通过资本手段控制海绵钛,解决宝鸡不产钛原材料问题;往下游,产业链已涵盖航空航天、海洋工程、体育器具、医疗用材、生活用品等各领域,前景广阔,看好的企业越来越多。而宝钛集团的前身,也是军工企业。

如果说宝钛让人长知识,走进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园,则让人长见识。万吨水压机,标志着一个国家的装备水平,在三角航空科技公司,我们惊讶地看到了国内最大、自主研发的4万吨水压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单缸精密模锻液压机。该公司是陕西首批军民结合重点企业,技术获益于军工科研部门,“订单”瞄准的也是长期以来只在中航系统内部循环的大飞机制造项目。

更让人一见之下抑不住骄傲、自豪之情的,是坐落在西安经济开发区的西部超导材料科技公司。继国际空间站之后,眼下全球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是热核反应实验堆。热核反应在一个用铌钛超导线绕出的“磁笼”里进行,目前国际上唯一实现商业化、全流程生产铌钛锭棒及线材的生产企业,就是西部超导。在这里,我们亲眼目睹了这种神奇超导线。在这里,我们还亲眼目睹了他们自主研发的多种航空用新型钛合金,它打破了欧美发达国家对我国航空关键钛合金材料的技术封锁和禁运。

这家近700人的国际顶级高科技公司,博士五六十,硕士一百多,连车间主任都是工学博士。他们的技术背景,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杨安定告诉我们,西北有色院在经开区“深耕”十年,以西部钛业、西部超导、天力金属、菲尔特过滤材料为代表,目前已形成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随着国产稀有金属材料在这里取得突破,中航重机的锻造产业基地也于2011年底开工,中国兵器集团、中核集团等也闻讯而来……

陕西素有“科教大省”之称,100多所高等院校,上千家科研机构,110多万科技人员,全省每万人拥有科技活动人员5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8人。但长期以来,强大的科研力量大多“关在大院大墙里”——从研发到生产,基本在一个服务军工的体系内封闭循环。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懈推进,“中央”与“地方”脱节,“军工”与“民用”脱节的顽症,显然在发生根本性改变,陕西强大的科研优势正由“墙内”向“墙外”溢出。

从统筹科技资源到激活企业创新能力

三星电子,全球智能手机“新科状元”,去年9月,高达70亿美元的高端存储芯片项目落户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这是三星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也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三星为何把“绣球”抛给西安?

在三星项目临建指挥部,三星西安地区总负责人金兴植向我们介绍,西安高新区领导轮流在此值班,每周开例会,各项问题都有专人解决,“整个项目建设完全按三星设定的时间节点进行,即使放在世界范围看,这个项目也是高速度、高效率的。”今年9月,三星又把半导体、数据两个科研所落到西安高新区。 (下转二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