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1月07日
煤业化工专刊-头版
05

应对市场练内功 深挖细查渡难关

——陕煤建司开展“降本增效”活动纪实

2013年,在煤炭市场依然供大于求、煤炭价格低位运行的冷环境下,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在全年积极开展了以增加销售收入、降低生产成本及非生产性费用为主要内容的“降本增效”活动,促进“提高煤质增收入、降低费用保增长”目标的实现。据了解,陕煤建司自“降本增效”活动开展以来,通过专项会议部署,安排两名班子成员主抓,责成各部门、各单位具体实施。同时,陕煤建司注重降本增效意识的宣传引导,通过网站、报纸和视频电视等宣传平台,认真开展节能降耗的宣传教育工作,引导职工切实增强节能意识。通过深化管理、落实措施、深挖细查,该公司明确了材料消耗较预测指标下降3%、电费较预测指标下降1吨\度、人工成本降低2%,办公费、招待费、会议费等非生产费用降幅20%的控制指标,要求职工在生产各个环节中把降本增效变成厉行节约的自觉行动和良好风尚

挖掘潜力创增收

陕煤建司是一个老牌企业,仅有的三对生产矿井因前期投入不足、矿产资源不占优势。各矿井由于煤层薄、开采难度大,煤质发热量低一直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大难题”。

为此,陕煤建司严格按照“以质定价”的市场原则,抓煤质、提效益,扭住增收节支的关键点不放松。

根据自身生产条件,陕煤建司各矿井在生产过程规定采煤工艺采取一次性采全高,杜绝割顶及支架前移漏矸;在采掘工作面配备足够的排水设备和人员,确保煤水分离,控制含水量;在运输过程中,利用煤矸仓实施煤矸分离、分装分运措施,并在转载点安排专人进行分拣,为从源头提高煤质起到了保证作用。陕煤建司通过不断加强煤质管理,使所属矿井吨煤发热量平均提高了600大卡,吨煤销售价格也得到明显提高。

同时,该公司总经理肖绪才带领运销、生产、调度等业务部门深入重点用煤企业,了解市场销售动态并掌握客户需求,拓宽了原煤销售渠道,为保质保量满足用户、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奠定了基础。

环环相扣降成本

在生产过程中,陕煤建司通过落实制度、完善成本指标考核办法,强化“降本增效”措施的落实,制定和规范了原煤生产材料领用、回收程序和办法,加强用电、材料消耗管理,降低了生产成本。

科学管理巧用电。结合电力部门结算政策,陕煤建司各矿井在制定相应用电计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避峰填谷”用电措施,加强对采掘设备、运输系统设备及排水设备等大功率电气设备的管理,采取“两采一整”作业和“谷期”集中排水方式,坚决杜绝高峰时段用电。

另一方面,加强对电气设备的检修维护,确保设备完好率,减少待机损耗、启停次数、空载运行等,采取无功补偿措施,确保电网供电质量,提高了电力供给的利用率。在加大用电节能管理上,陕煤建司通过降负荷,稳定生产技术指标,在保证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前提下,不断摸索最佳生产参数,严格工艺纪律和严明岗位操作水平,确保生产系统连续平稳运行。

挖掘潜力抠材料。陕煤建司采取加大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力度,大力推广设备点检制度,保持设备完好率,降低设备维修频次。同时,通过职工技术创新,开展“修旧利废”、“金点子”征集等活动,优化采掘施工工艺,加大废旧材料的回收复用力度,严格杜绝以换带修,充分盘活库存材料配件,减少材料、配件采购量,降低了库存资金的占用率。

合理用工抓效率。陕煤建司还通过加大清理不规范劳动用工,加强劳动工资定额管理,提高了劳动风险的管控能力。同时,各单位合理安排职工进行年休假制度,降低人工成本支出,仅陕煤建司瑞能煤业去年累计节约加班工资达到了59.4万元。

精打细算抓可控

2013年,陕煤建司积极应对形势,完善非生产性费用管控能力。该公司根据“中央八项规定”及陕煤化集团“关于经营管理八不准的规定”,在原定指标的基础上再次紧缩预算,要求职工出差按照集团内部协作规定和费用核算,做到了定点食宿,着重加强了对会议费、办公费、差旅费、培训费、招待费、车辆使用费等十项费用的控制。

在各种会议费使用上,陕煤建司以缩短或减少会议为主要抓手,取消各种会议用餐,并对上级精神传达、各类专业性知识培训等会议均采用视频会议形式,大大降低了招待费、办公费、差旅费等非生产费用支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非生产性费用逐渐降低的同时,陕煤建司严把财务审核关,对各部门所报销的费用超出月度或累计费用超出控制指标的不予报销,堵住了可控性费用的支出漏洞。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3年,陕煤建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比集团公司下达收入指标增长了5.82%;原煤完全单位成本较上年同期降低11.6%,其中,材料费降低了17.5%,电费降低了10.03%,人工成本降低了9%;可控性非生产性费用降低率达到35%。通过主要数据可以看出,该公司正是通过“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提高了企业在煤炭市场冷环境下的增效“热值”。

(张和平 张战军)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