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安康市汉滨区地税局
2013年工作呈现七大亮点
真抓实干,超额完成市区两级税收收入任务。2013年安康市汉滨区地税局累计实现税收收入51299万元,完成市局计划100.38%,同比增收8485万元、增长19.83%。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收入总量和增量位居全市第一,高出全市平均增幅5.62个百分点,贡献率达37.39%;完成区本级收入22320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767%,同比增收3870万元、增长20.98%,占到区本级一般预算收入的半壁江山;剔除“营改增”调减因素,实际增收超亿元、增长在25%以上。
积极作为,深化税源专业化改革。依照“科学化、精细化、专业化”管理思路,本着这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对原有税源管理机构进行调整,构建税源管理专业化新格局,组建重点税源管理分局、纳税服务分局、纳税评估所和房地产建安税务所等专业管理机构,改变了过去属地管理、分散管理的传统模式,弥补了汉滨区没有稽查局的征管“短板”。房地产建安税务所去年征收入库税款12840万元、同比增长39%;纳税评估所去年完成专业评估143户,日常评估1603户,评估税款1100万元,为该局完成收入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探索创新,推行税收任务项目化管理。税收任务项目化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将每位税干承担的税收任务,按照项目进行管理,明确每个项目的分管领导、牵头部门和具体责任人。通过一户式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把征管系统、重点税源监控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串联起来,搭建起一个任务管理平台。以纳税人近三年缴纳税款作为基础信息,比对纳税人当期缴纳税款的增减变化情况,从而达到对每个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的全程监控。从局长到所长,从所长到一般税干,都能清楚地知道“怎么抓收入”。该办法实施后,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中国税务报》、《安康日报》和省市局网站分别作了专题报道。
勇于实践,探索“两税”征管新途径。按照市地税局统一部署,该局紧紧抓住“两税”核查这一有利时机,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与财政局联合下发《汉滨区房屋租赁税收征管经费管理办法》,确定了“两税”征管经费保障。实行“税务干部、社区干部、聘请大学生”三位一体的核查模式,做到核查不漏户、登记不漏项,初步建立了“两税”信息数据库,共计核查22187块宗地信息,其中涉税信息5132户。2013年征收“两税”3853万元,同比增长35.14%。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和省地税局领导,专程深入该局就“以地控税”征管模式进行观摩调研,对该局的创新做法及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
优化服务,实现国地联合办税。按照市地税局统一要求,收回原大厅出租部分,进行改造升级,建成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的汉滨区国地税联合办税大厅,为纳税人提供多元、方便、快捷的纳税服务,实现了国地联合办税、联合征税、信息共享三方面的突破,解决了纳税人“多次跑、多头找”、“重复排队、重复报送”等问题。《陕西日报》以“汉滨国地联合办税实现三方共赢”为题进行了宣传报道。
横向联系,构建地方税收保障体系。依照安康市政府《地方税收保障办法》,积极协调区政府出台了《汉滨区贯彻安康市地方税收保障办法的实施意见》,成立了汉滨区地方税收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确定28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制订了《地方税收保障工作考核办法》,初步建立了“政府领导、地税主管、部门配合、司法保障、社会参与、信息支撑”的社会综合治税新机制,由“一家管”变为“多家管”。各职能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协作,及时提供各类涉税信息,征收税款1757万元。
强化监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切实加强干部管理,组织干部职工学习安康市委狠刹“五股歪风”和市地税局党组“一号文件”精神,及时通报中、省、市、区违反“八项规定”的典型案例,警示广大税干,教育税干认清当前政治形势,不闯红线、不越雷池。认真开展会员卡专项清理和办公用房清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积极推行公务卡制度,强化监督检查,推行“干部外出告示监督牌”,加大内部监督检查力度,全年无违纪行为、无举报案件,再度荣获汉滨区“政风行风优秀单位”称号。 (高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