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18日
综合新闻
02

更多陕西农民工“家门口”务工

“多挣一千元不如回家陪爸妈”

据新华社电 元宵节前后,各地相继迎来农民工返城求职高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春越来越多农民工更愿意在“家门口”找一份工作。从当年的劳务输出大省,到省内就业人数首次过半,陕西用工市场在迎来“拐点”的同时,也面临着务工者“求近、求稳、求舒适、求发展”等诸多全新诉求。

“多挣一千元和每天回家陪父母,我肯定选择后者”

春节后的西安春寒料峭,雨雪总是不期而至。家住西安市灞桥区农村的王明却顾不得天气寒冷。从正月初九开始,26岁的他就每天挤着公交车,穿梭于西安多个劳务市场找工作。一星期下来,本子上密密麻麻地记了六七页招聘信息,王明心里对西安的就业行情“有了底”。

“一线操作工人收入大多在2000元-3000元,个别企业能达到3000元以上。”对于这样的薪资,王明坦言早有思想准备,尽管这比他此前在浙江工作的收入少了一截。“有得就有失,多挣一千元和可以每天回家陪父母,我肯定选择后者。”

仅仅几年前,王明曾对这道选择题给出不同答案。2006年,18岁的他远赴宁波务工,此后辗转多家企业。春节前他的最后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大型五金制造厂做工人,月薪5000多元。然而,年迈的双亲、难以扎根的异乡、高企的生活成本,最终让他下定决心回到西安。

王明并非是从沿海发达地区“逃离”的个例。几位返乡就业的农民工告诉记者,在家门口生活的便利,沿海与内地间日益缩小的收入差距,是促成“回流”的重要原因。而陕西当地经济发展提速,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诸多重大项目、产业园落户所带来的企业用工量大增,为回乡就业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统计数据显示,陕西务工人员分布曲线在2013年末出现“拐点”。当年,陕西全省外出务工人员中在省内就业的占总数的56%,达到389.3万人,本地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外出就业人数。

“地域就近化、工作趋稳化、岗位舒适化”

与早先“讨生活”的“生计型务工”不同,如今,越来越多的务工者将职业前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作为求职的考虑因素。在“求近”的同时,“求稳、求舒适、求发展”诉求明显,农民工就业观念正呈现出“地域就近化、工作趋稳化、岗位舒适化、更看重发展前景”的深刻变化。

西安市文艺路、张家堡等地有多个自发形成的露天劳务市场,每年春节过后,这里都会聚集大量以打短工为主的农民工。记者在这些地方发现,以往手持电钻、油漆桶等工具沿街而立的农民工大量减少,而附近正规的劳务市场内则人流量激增。

已在西安生活3年多的陇县人韩朱文一直以打零工为生,今年他决定告别“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状态。“打短工毕竟没有保障,没活儿干就没饭吃。现在想找一个长期稳定工作,能签合同、交社保,这样咱心里也踏实。”

期待稳定、不再“工漂”,是包括大量新生代农民工在内许多务工者的心声。陕西省就业服务部门一项针对8个劳务输出大县843名外出务工人员调查显示,愿意继续在原单位工作的务工者占总人数的51%。

观念之变倒逼企业苦练“内功”

业内人士表示,农民工就业观念之变将倒逼企业苦练“内功”,更新发展思路。而提升“软实力”所带来的隐性成本,将在客观上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一些经营思路陈旧、转型缓慢、无法适应劳动者需求的企业,将面临被务工者“用脚投票”淘汰的危险。

西安市人社局职介中心策划咨询部部长张战仓说,统计显示,86.3%的西安被调查企业今春人工成本将上涨,平均涨幅在10%左右。“这一压力将迫使企业改变过去的粗放经营模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2008年至今,厂里的用工成本增加了50%,但产品价格几乎没有上涨。去年产值、收入都在下降,现在只能靠工艺改造、设备更新来降低人工成本。再不转型,真的很难坚持下去了。”西安市一家民营机电设备厂负责人张树峰说。

业内人士指出,农民工就业观念的变化,也呼唤着“人的城镇化”尽快破题。据了解,从“外来”务工者早日转变为“本地”产业工人,依旧是农民工“不变的心愿”。无论身处何地,“融入城市”都是他们最大的期盼。

“从上海回来,是因为那里扎不下根,买房、落户门槛太高。在西安,希望能找到可以帮助我落户,至少让我感到归属感的工作。希望有一天,我可以真正成为一名城里人。”大荔县“90后”务工者李军说。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