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2月20日
三秦教育·培训观察
03

民办高等教育应加快自身调整

赵婀娜

从发展30年的民办高等教育历史来看,民办非学历教育机构已经历了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公办高等教育的社会供给严重不足,民办高等教育作为市场补充的角色出现,以“助学”、“助考”等方式迎合了大批青年对于教育资源的渴求;90年代初期,政策的松动使得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数量迅速增加,一些学校还取得了学历颁发资格,被纳入国家学历教育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学扩招开始引起生源紧张,这让各非学历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起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一系列国家和地方性政策法规,规范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

内忧外困与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是相生相伴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伴随着这些问题一路走来,在生源锐减的今天迎来了发展的拐点。在生源充足的前些年,一些学校重金投入宣传招生工作中,却忽视了学校内部的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生源危机出现,却突然惊醒学校没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当生源锐减将人口红利的外衣褪去,教育特色和教育质量的问题就凸显出来,这成为每一位办学者不得不深思的问题。在市场为王的今天,一些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清晰的办学思路,在提出宏大规划目标时,却罔顾实际,要在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名校。豪气冲天的口号下,却是招生人数逐年下滑的窘迫现实。还有众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片面照搬和移植普通高等教育,护理、民航、计算机、新闻、金融等专业几乎各校都有,盲目追求“大而全”,特色不鲜明,定位不清晰,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可言。有专家表示,人数减少等现实束缚将倒逼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内部重大改革,苦练内功,形成核心竞争力,打造属于自己的特色优势专业。能否跟上社会发展,能否适应行业需求,将决定该类学校的出路。

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究竟如何调整自身,接受市场选择?无疑,政府应该释放应有的体制机制活力,加紧落实政策,并形成比较完善的外部监督机制。而民办教育也须躬身自省,剔除不理性、不正规的发展选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树立品牌意识,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道路。唯如此,才有可能健康成长。当然,这条路还很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