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延长下面找“延长”
——延长石油集团以科技创新攻克世界级难题纪实
编者按:今年1月10日,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联合西南石油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完成的“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夺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功实现了我国下组合石油勘探的重大历史性突破,也是延长石油首次荣获国家级大奖。我们今天特此刊登《延长下面找“延长”》的通讯,就是让全省企业和职工一起分享我省企业“走科研创新发展之路”所取得的成就,激发更多的企业向科技要效益,在转变经营方式上大胆创新。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石油勘探取得的重大历史性突破,让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在被业界公认的‘勘探禁区’里又找到了一个‘延长油田’,实现了几代延长石油人‘延长下面找延长’的梦想。”延长石油集团副总经理王香增话语间充满了获奖的喜悦。凭借在石油勘探上取得的成果,延长石油联合西南石油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西北大学共同完成的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理论与关键技术项目一举夺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介绍,延长石油所处的鄂尔多斯盆地为中国第二大含油气盆地,勘探开发主要集中在上组合和延安组,已累计探明储量近50亿吨,年产油气当量近6000万吨。经过百余年的勘探开发,鄂尔多斯盆地传统浅层含油层难以维持现有产量,而油源条件差、储层发育程度差、潜力差的中部下组石油资源量至少10亿吨,勘探潜力巨大。但由于储层特征远复杂于上组合,现有理论、技术均不能支撑勘探开发,被业界公认为“勘探禁区”,属世界级难题。
2004年,延长石油、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等单位组成研发团队开始挺进“禁区”。经过数年艰苦攻关,研发团队形成了特低渗成藏理论和复杂油水层逐步识别模式,创新了低压、高含泥、强非均质性致密油藏钻完井储层保护及压裂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工艺,获得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下组合石油勘探的重大突破,使石油资源量扩大到25.5亿吨,目前已发现三级地质储量8.31亿吨。
2012年5月,中国科学院王铁冠院士、中国工程院康玉柱院士等多位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给予该项目高度评价,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延长组下组合找油突破的勘探关键技术研究成果经济社会效益显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加大推广力度。
谈及该技术成果的创新点,延长石油研究院海外中心副主任梁全胜表示:一是创立了特低渗交替式石油成藏理论,揭示了混合润湿低渗孔隙介质中石油运移机理,首次提出并建立了量化表征运移通道连通性特征的输导层模型,首次在长10发现广泛分布的有效烃源岩,长9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由约5000平方千米扩展到近14000平方千米,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下组合石油潜力的认识;二是发明了现场快速测准含水率与矿化度的新方法,创新了低阻油层、高阻水层与常规油水层在多物源沉积汇聚、地层水矿化度多变油区交错共存的地质—测井多参数多方法油水层识别等技术;三是发明了二氧化硅纳米抑制剂和纳米石蜡乳液,研发出低伤害纳米石蜡乳液钻井液体系、高韧性强堵漏防漏固井水泥浆及隔离液体系,攻克了“卡、塌、漏、储层伤害大”等技术难题;四是发明了低温激活过硫酸盐协同生物酶强化破胶方法,研发成功低温破胶瓜胶、小分子瓜胶、可连续混配黏弹性表面活性剂、CO2泡沫等4套压裂液体系及配套工艺技术。目前该技术成果申请发明专利27项,其中授权16项。
按照勘探找油新思路,实施探井547口,油层钻遇率达93.1%,在延长组下组合各油层组找到了一批油田;创建的延长组下组合流体性质逐步识别模式已在342口井获得应用,油水层识别率平均达86%;钻完井储层保护技术在540口井中应用后,保持井壁稳定和保护储层效果显著,井漏事故发生率降至3.5%,钻井液失水量平均降低30%,钻速提高24.7%,固井质量优良率达到98.1%;创新的压裂技术应用2769口井,压裂有效率由23.0%提高到97.6%,单井原油平均产量由0.5吨/天提高到1.5吨/天以上,部分井产量达到10吨/天以上。(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