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工人歌曲 多少落寞惆怅
——“工人作曲家”修骏的创作心路
在某知名音乐网站,曾在咸阳工人文化宫工作的修骏谱写的那些获奖歌曲,大多数搜索不到。除了《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等几首老歌,熟悉工人题材音乐的听众更是寥寥。然而,一个有着数亿人口的群体,不会不需要能够表达他们内心情感的歌
见到记者后,修骏拿出了一个文件袋,里面厚厚的一沓是他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从事音乐创作以来所获得的证书、有关他音乐创作报道的剪报。引起记者注意的是一张由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邮寄来的“2011年版权费”,从这张清单,可以看到他创作歌曲被演唱的次数,“新加坡35次,台湾1次”,是清单上这位作曲家1992年创作的一首工人歌曲在2011年被演唱的总次数。他笑着摇摇头:“内地一次没有。2013年的还没寄给我,2012年的我保存的不完整,但内地也是一次也没有。”
从上世纪70年代在工厂车间的黑板报上创作出第一首工业题材歌曲《火红的车间》起,到新近创作的《师傅》获得政府大奖——“群星奖”,修骏创作的300余部(首)作品很多是工人题材。从企业文工团到工人,再到市歌舞团,最后再到工人文化宫,经历过人生事业的起伏,如今,自称是“工人作曲家”的他收获的更多的是类似清单上“内地一次也没有被演唱”的无奈和落寞。修骏说,这种尴尬不属于他个人,这是工人题材音乐创作面临的窘境。
演唱的工人题材歌曲太少
“前些天,偶然下载了一首歌《小小螺丝帽》。百度查不出这首歌是哪年出的,只能知道这首歌有几十年历史了。其实不用百度大家也知道这首歌是很老的歌,因为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人为我们工人写歌……”这是“天涯”网络论坛里,一位网友发出的帖子。
2011年,在新加坡演唱了35次的那首歌叫《脊梁》,当修骏在网上搜索到歌名时,他赶紧戴上耳机,仔细听了一会儿,高兴地说:“没错,就是这首歌,不知道是谁放到网上去的。”而在某知名的音乐网站,修骏谱写的那些获奖的工人歌曲作品,大多数搜索不到。
“别说普通人,你去采访那些经常进工厂慰问演出的歌手,除了《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金梭和银梭》等几首,他们还会唱哪些?”谈起工人题材音乐,修骏反问记者。
许卫东是某国企的工会主席,每年组织、参与的大大小小的慰问演出有十多场,在他印象里,演员们演唱的工人题材歌曲“就那么几首”。有一次,企业组织歌咏比赛,工会希望参赛者能选择工人自己的歌唱,但是选来选去,竟然没有发现一首适合独唱的歌曲。
采访中,记者问修骏,在北京,除了他,还能不能采访到从事工人题材歌曲创作的音乐家,他扳着手指给记者计算:2002年恢复了“北京职工音乐创作中心”后,团结了一些企业文艺工作者,“首钢”有三个、“中铁建”有一个、“中建”有一个……数来数去,这些半专业音乐家没有凑够一把手儿。
以前情况不是这样的
如果只看修骏简历的话,你也许不能相信这位屡获奖项的作曲家会对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创作状况如此忧心忡忡。去年底,在文化部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由他谱曲的《师傅》,获得政府大奖——“群星奖”,这也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推荐的音乐类唯一获奖作品。如今,这首歌成为北京职工艺术团基层慰问的必唱曲目。 (下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