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03日
头版
01

雷锋精神在巴山传承

——记全省首届“雷锋式班组”、西铁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桥工区

王庭虎,巴山工区工长,1988年招工来到工区。问他想不想离开巴山时,他感慨道:“工作20多年了,对巴山的感情太深,难以割舍。”

武江涛,安康工务段巴山车间团支部书记,2008年7月,本科毕业后来到巴山。“不能虚度青春,一定要在巴山干出个样子来”是他的座右铭。

贾学珍,巴山工区防护员,1992年3月到工区。谁如果诋毁巴山,她一定会反击:“巴山绝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大伙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不信,你们可以去亲身体验一下!”

从他们的言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巴山铁路人执着、坚定、质朴、乐观的精神,这是任何人终身受用的一笔宝贵财富。

安康工务段巴山线桥工区,地处山高谷深的大巴山腹地,担负着襄渝铁路12公里线路、10座桥梁、8座隧道的养护维修任务,现有职工24人。30多年来,巴山线桥工区职工在艰苦的条件下培育并不断弘扬“巴山精神”,将襄渝铁路这段地质条件最复杂、基础最薄弱、病害最严重的“担心线”养护成了“放心线”。

巴山条件虽苦,但职工的精神生活却很富足。在艰苦的环境中,巴山铁路人办起了路地群众运动会,这一办就是32年,大家一同享受着这一“大山里的奥运会”。

贾学珍给记者讲了她一家三代与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的深厚情结。她的父亲是第一届运动会的倡导者和参与者,不满7岁的她就成为了参与者之一。上高一那年,她为了参加运动会,和同学走了20多公里山路赶回巴山,运动会结束后,再走路返回学校。参加工作后,她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运动会的一名组织者和参与者。“2002年,女儿出生后,我就把她抱在怀里参加运动会。女儿上学后,只要学校时间允许,都会让我父亲带她赶来参加运动会。这些只是为了享受巴山大家庭的那份温馨与和谐。”贾学珍讲述道。

30多年来,巴山线桥工区始终把当地驻军和老百姓当亲人,定期联谊、互帮互助。每年防洪防汛遇有险情,当地的老乡都积极参与义务抢险,当地驻军会迅速赶到现场警戒,地方政府总是在第一时间组织机关干部、教师、民兵全力抢险。

说起2000年7月13日那天的洪灾,王庭虎几度哽咽。“那是陕南50年一遇的洪灾,我们车间管内发生水害52处,泥石流拥堵隧道、冲毁线路,还卷走了120多吨重的学堂沟大桥,险情十万火急。”当天夜里接到了妻子的电话:“家里进水了,你赶紧回来吧!”一边是自家房子进水,一边是襄渝铁路中断,面对两难的选择他经过短暂思索,镇定地对妻子说:“我正忙着抢险,抽不开身,你赶紧带着孩子到亲戚家去!”就继续投入到紧张的抢险中。

巴山线桥工区支持当地教育事业,为巴山小学建球场、援助教学设备、帮扶贫困学生;支持地方公益事业,为当地群众修建便民桥4座,便民路10条,共建了巴山路地和谐广场,硬化了巴山街道。多年来,巴山地区群众自愿担当铁路安全畅通的“宣传员、观察员、防护员和战斗员”,成为一支重要的爱路护路力量。

精神在延续,一代代巴山人会以巴山精神做基石,将雷锋精神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见习记者 古晓娟

巴山工区职工更换新枕木 关富成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