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03日
综合新闻
02

让技术创新成为攻坚克难的“利器”

——沪昆客专(贵州段)施工现场见闻

(上接一版)

该项目部承担的施工路段沿线桥隧相连,尤其是高桥、长隧、高瓦斯隧道的施工处处暗藏“杀机”。记者不光在克地坝陵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感受到了技术创新的强大力量,在全长34.6(双线)公里的建设工地,处处可见创新的成果应用。地处安顺市关岭县的斗磨隧道全长2076米,是集岩溶及岩溶水、煤层瓦斯与采空区等不良地质现象于一体的长隧,被列为沪昆线一级风险隧道,做好瓦斯的检测是安全施工的关键。技术人员经过反复论证,综合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视频技术,创建了一套将隧道施工安全与工程管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监控系统,在施工中得到成功应用。记者站在监控主机前,隧道内的施工情况一目了然,工艺流程、测量参数、瓦斯浓度等以及各种图形和报表,可以直接通过打印机打印。隧道施工技术专家罗宗帆告诉记者:“这样的系统对瓦斯的监控做到了‘细致入微’、安全可靠。假如施工中出现技术问题,现场的技术人员解决不了,专家不用到现场通过检测系统就可以游刃有余地帮助解决问题。”

地质雷达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有效手段。在施工中,施工人员发现现有的有线雷达控制系统严重影响作业距离,在隧道掌子面操作起来很不方便,影响工程进度。技术人员通过不断试验,将地质雷达从有线改装为无线,使传输距离可达10公里,信号稳定、无干扰。此次改进得到了生产厂家瑞典MALA地质雷达公司的认可,并在全线得到推广。声光电报警系统是中铁二十局集团公司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技术人员结合重点隧道施工的实际,在专利上创造专利,应用新型电路设计,对其进行革新和改进,使其结构更加简单、操作更加快捷、工作性能更加可靠,属国内首创。沪昆客专贵州公司在该项目部专门召开现场推广观摩会。而像这样的新技术、新工艺推广会在该项目部已进行了三次。

在沪昆客专这样一条技术密集型的高速铁路建设中,我们陕西的筑路先锋创新实干,广泛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既降低了成本,又加快了施工进度,还确保了质量和安全,仅去年该项目部就完成了斗磨高瓦斯隧道揭煤施工、客运专线岩溶路基注浆整治施工等3项工法的编写和临近高速公路深挖方控制爆破施工技术等3项科研成果,用技术创新支撑起了一个个优质工程,被沪昆客专贵州公司誉为“沪昆高铁第一施工品牌”。

本报记者 阎瑞先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