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诗人”王老九
王老九之孙王澎(左)与其门生贺丙丁在诗社门前
(上接一版)
中国农民诗人
临潼解放后,人民政府在相桥开大会,批斗恶霸秦颂丞的侄子秦世俭。王老九当即上台,将他从前编的关于秦颂丞的诗歌全都即兴说了出来。
王老九在前面说,却不知时任中共临潼县委书记的董实丰也在现场听着。会后不久,董书记就派人把他过去创作的诗歌抄了下来。三天后,一首署名“王老九”的诗作《秦颂丞的画像》刊发在了《群众日报》上,在全国开始引起反响。
此后,王老九的诗歌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同时通过学习和多方请教,作品陆续在全国报刊发表。从1950到1957年,他的诗作不断地登上“大雅之堂”,如《七一颂歌》:
一颗珍珠土里埋,满身光彩难出来。一声炸雷天地动,挤出土来把花开。
常智奇评论说,这首诗一出手,就把他推到了一个时代的、民族的高度。
在这期间,接二连三创作发表的诗作,如《除了肚里大疙瘩》、《想起毛主席》等,当时都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并且因此奠定和树立了他在中国第一个农民诗人的地位。
1951年,王老九应邀出席了西北文代会,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者代表会议;1953年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
刘荣庆称,这个时期是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二阶段。他刚健豪放、隽永清新的诗风基调得到充分表现,诗风臻于成熟,达到创作的旺盛时期。
脍炙人口的《张玉婵》
4月初,记者在临潼区相桥街道办北王村,见到今年已经85岁的孟美蓉。提及公公王老九,她说:“大人活着的时候,能下苦,晚上迟迟早早看他点着清油灯在炕上写诗,平时随口都是诗。”
记者问孟美蓉老人:“你知不知道《张玉婵》这首诗写的是你?”“咋不知道,大人写时就说给听哩,‘擀成纸,切成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在王老九的眼里,儿媳孟美蓉心灵手巧、贤惠能干、吃苦耐劳、孝顺父母,是打着灯笼也找不着的好儿媳。碰巧,当年《陕西日报》的山川同志到他家约稿,要他写一段表扬农村劳动模范的快板。他当天晚上睡在炕上一段一段编,记在心里,早起后经过几番修改就大功告成。这就是至今在临潼乃至关中农村还广泛流传的《张玉婵》这首诗:
张玉婵,张玉婵,上炕剪子下炕镰;
头发剪成“短帽盖”,大脚“活洒”一溜烟。
又能挑来,又能担,纺线车子拧得欢,
……
王老九这首描写女性的诗,不仅成为了他的代表诗作,更在全国脍炙人口。
从头顶光环到悲剧人生
今年52岁的王老九之孙王澎回忆,爷爷写诗的确是顺手拈来,出口成章。他的小名叫王仓仓,小时候喜欢吃玉米秆的甜味,但又分不清玉米秆和高粱秆,而爷爷取笑他用的都是诗歌的形式:“王仓仓不要脸,成天爱吃包谷秆。见了稻黍(高粱)红了眼,压倒就拿舌头舔。”写诗给了王老九和家人快乐,也给他带来了很多荣誉与光环。
1958年到1962年,被刘荣庆划分为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三阶段。王老九在1958年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会议,当选为理事;1960年先后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和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但是由于“左”的影响,写诗给王老九的家庭带来了不幸,加之“采风”、“赛诗”频繁,浮夸风盛行,诗人一度犹疑困惑,止步不前,其高亢奔放、幽默风趣的风格受到某种程度损害。
1963年到1966年5月,被刘荣庆划分为王老九诗歌创作的第四阶段。那时,王老九看到经济迅速恢复,“左”的错误得到某些纠正,重新激发了创作热情,写了不少有价值的抒情短诗,并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12章、4000多行的自传体叙事诗《泪海波涛》。
而从1966年5月起的第五阶段,正当王老九思想上和艺术上更趋成熟时,文化大革命给诗人带来了更大创伤。王老九四肢瘫痪,祖坟遭掘,两子被关入“牛棚”,妻、女忧郁而亡,孙子孙女均因“黑五类”身份而辍学。王老九写诗的空间被剥夺,在1969年初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对此,刘荣庆表示,王老九取得了非凡的农民诗歌成就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悲剧。
“庄稼汉诗派”
著名文学评论家、原陕西文学院院长常智奇在《陕西农民诗歌的记忆》一文中说,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从延安到西安,到北京,一路踏着“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进行曲,走来两支队伍:一路是臧克家、郭沫若、艾青等人;一路是王老九、李有源、韩起祥等人。这两支队伍,汇聚成中国当代诗歌创作的主流。陕西当代农民诗歌创作水平,代表着中国当代农民诗歌创作的水平。
王老九,是陕西当代农民诗歌的奠基人、先行者、旗手。当时,乃至其后,受王老九农民诗歌创作影响的诗人有:辽宁的霍满生、青海的韩友鹿、安徽的殷光兰、湖南的刘勇、河北的刘章,还有马秉书、李永红等人。在陕西境内,受他诗歌创作影响的有:长安的庞惠农、蓝田的张凤翔,还有周维新、刘玉明、穆志远、何成海等人。这样,就在全国形成了一个农民诗歌创作流派,有人把这个流派叫做“庄稼汉诗派”。
王老九是“庄稼汉诗派”的创始人,是新中国农民诗歌创作的开拓者。
采访结束之际,记者在临潼区油槐街道办海王村看到,王老九诗社的牌子依旧鲜亮,诗社办的《庄稼汉》已累计出刊一百二十多期。
刘荣庆说,在没有任何经费的情况下,贺丙丁把王老九诗社这个旗帜坚持扛到今天,并在继续发挥着影响力,实属难能可贵。同时,以苏国全为社长的骊山诗社,也坚持弘扬农民诗人王老九精神,是一支活跃在临潼社员众多、富有活力的群众文化社团。
今年是农民诗人王老九先生诞辰120周年,由刘荣庆和王澎等人发起,目前正在筹备建设的“中国农民诗人王老九文学馆”,将会在临潼勾勒出一个中国文学的记忆符号。
文/图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