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21日
综合新闻
02

巾帼胜须眉

——访全国劳模、澄合矿业高级工程师赵伯璧

(上接一版)

早几年,局党政领导几次想提拔她到局机关工作,她不同意,同事、丈夫、儿女都劝她调上去,她都不肯,说:“调上去,对自己、对国家都没有好处。”

每当发了奖金,赵伯璧大都拿出来请矿工们吃饭喝酒。每当满脸煤黑的矿工们围着喊一声“赵总请客”,她都乐不可支地从口袋往外掏钱。1994年4月,上级补发了她1993年10月以来的“政府特殊津贴”300多元,她全拿出来请工友喝酒,不够又贴了十几元。“活是大家一起干的,荣誉让我一个人得,心里过意不去,我欠工友们一笔感情债,只有请大家吃了,我才高兴!”

作为家里的老大,她从小养成为父母分忧、为弟妹着想、不讲吃穿、吃苦耐劳的好习惯。80年代两个孩子都上大学,花销很大。90年代,老家兄弟姐妹都过上了好日子,她算比较穷的一个,可依然每年拿出上千元孝敬父母。

当了劳模,名气大了。有很多小煤矿老板多次上门请赵伯璧去,她都拒绝了。“我不是工资高、负担轻,不想要钱,我也想有很多钱。但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应得的工资要,矿上有文件规定的奖金也要,自己没有付出的钱是绝对不要。”

一个遗憾

“井下的工种,我几乎都干过,现在唯一遗憾的就是没干过综采,退休了,干不动了!”赵伯璧满含遗憾地说。

本来学的采煤,在井下见习劳动期间,与矿工一起打眼放炮、攉煤、放顶……后被调去当调度员,但没当多久就被下放到机电队当工人。当工人时每天围着机器转圈,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从“门外汉”成了机电技术的内行。

1971年刚当上机电技术员的赵伯璧,一到岗就碰上了二矿全矿井“升压改造”的“大行动”。一边啃书本,查资料,一边向老师傅请教,找工友商量。工作服终日不脱,一天内下三四次井,历时半年,“升压改造”任务圆满完成,使二矿从每年产煤13万吨升到45万吨。

1972年以后直到退休,赵伯璧陆续参加了矿井建设、老矿深挖、生产调整、开拓延伸的机电设计并主持了部分设计。

“如果有机会,我一定要参加综采,好好学习,从学电脑做起!”

51年相濡以沫

采访当天,见到了赵伯璧的老伴杨绪福。

在与赵伯璧的谈话中,记者了解到,老两口是大学同学。大学期间,赵伯璧是班长,老杨是生活委员。老杨家境贫寒,周末去附近小矿干活挣生活费,赵伯璧总是省饭票贴补老杨。两人志趣相投,互相敬佩,慢慢产生了感情。

毕业后,两人一起接受组织安排,分配到同一个单位工作。据赵伯璧回忆:“从矿务局所在地罕井到澄矿不通车,我们只能步行,那天还下着雨,我们冒雨翻山越岭,走了大半天才来到澄矿!也正是有了老伴的陪同与支持,我才坚持了下来!”

1963年,两人简单举行了婚礼,一年后有了第一个孩子。这时老杨被调去西安搞城市社教。赵伯璧一人在矿上又上班又照顾孩子,经常请邻居帮忙,度过了那段日子。社教结束后,老杨回到矿上,二人都在井下工作,三班倒,谁早到家谁做饭。赵伯璧说:“多年来我没有尽到妻子的责任,对不住他!如今只要我在家,就不让他干活!”

老杨在他的一篇日记里也写道:“她一边工作,还要干那么多家务,也确实很辛苦,但我又不知道说什么好。”

51年,他们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现在儿女子孙满堂。退休这几年,两人每年携手参加老年旅游团,共同享受美好人生。

文/见习记者 古晓娟 图/权张平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