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4月29日
头版
01

小麦育种专家赵洪璋

赵洪璋(1918-1994年),著名的小麦育种专家。他重视性状形成与生态环境和栽培条件的相互关系,在育种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以精取胜的选择技术,先后育成以“碧蚂1号”、“丰产3号”和“矮丰3号”为代表的几批优良小麦品种,其中“碧蚂1号”年最大种植面积达9000万亩,“矮丰3号”的育成推动了矮化育种的发展,为中国小麦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赵洪璋

与农民兄弟交朋友

“马上就到。”电话里传来急促的呼吸声。

不一会,就看到一位步履匆匆的老人向我们招手。“你们好,我是宋哲民。”这位老人就是赵洪璋的学生、助手,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副主任宋哲民。

在简单交流后,宋哲民带领我们来到昆虫博物馆讲述、回忆他的恩师赵洪璋。记者在感知这奇妙昆虫世界的同时,了解了赵洪璋朴实严谨的一生。

“上世纪80年代,国家没有专门的小麦科研经费,科研条件和现在比就是天壤之别,我们都是在学校的田地里搞科研。在‘丰产3号’的选育过程中,赵老师带着我们骑着自行车,从杨陵途经武功、兴平、咸阳、礼泉和乾县,考察多点试验的情况,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和当地农民交朋友,一起在田埂上席地而坐促膝长谈。”宋哲民说到这里,眼中流露出对恩师的敬仰之情。

赵洪璋说过,农民朋友就是我的老师,有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我就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碧蚂1号”试种中,赵洪璋经常向农民兄弟请教种植技术,一起种试验田。“碧蚂1号”1948年育成,1950年大面积推广,是当时黄河中下游主要麦区种植面积最大、最主要的品种。全国年种植面积最高达9000余万亩,创下我国一个品种种植面积的最高纪录。

厨房轶事

“关于‘碧蚂1号’,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宋哲民回忆道:“当年我、赵老师、光明日报记者三个人去延安参加小麦育种学术研讨会,中午到了洛川,很多人挤在一个小餐馆手拿介绍信排队吃饭。这位记者就去餐馆的厨房找到厨师问他,你知道‘碧蚂1号’吗?厨师听了说知道啊!我们吃的粮食就是‘碧蚂1号’打出来的,这给我们农民带来了好的收成。那位记者接着道,现在培育‘碧蚂1号’的老师就在外面,你说我们能不能吃上这顿饭?厨师一听,立刻放下手中的勺子,出来把我们一行人请到了厨房,拉着赵老师的手不放……”

“1951年暑假,我哥从学校带回十几斤‘碧蚂1号’小麦新品种,说是赵洪璋教授培育的。家里将它种了一亩地,第二年就收了近三百斤小麦,比其它地多收四五十斤。”赵洪璋的另一位学生贺普霄回忆说:“那时我上初中,因家里无劳力就停学回家种地。那几年每年清明过后,常有寒流霜冻,导致小麦减产。当时我就想,如果自己以后有机会上大学的话,一定要上西北农学院,跟赵洪璋教授学习,培育出一种既适宜于旱塬生长,也能抗‘黑霜’的小麦新品种,让全国农民有细粮吃,娃娃上学能背上白面蒸馍和锅盔。” (下转三版)

赵洪璋(中)与助手在田间搞科研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