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设备的“全能保姆”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易清明
为了不影响车间的正常生产,记者在陕西五环集团实业有限公司的办公室等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易清明和他的两个工友。
见到易清明时,他身着蓝色工装步履匆匆,不停说着:“这也没什么好讲的,只是本本分分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
易清明,54岁。陕西五环(集团)公司准备车间保全队长,曾获得“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市职业技能带头人”、陕西省纺织工业总公司“学习型、技术型”员工等荣誉。
勤能补拙
1980年,高中毕业的易清明进入了陕西五环(集团)公司,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他被分到了浆纱车间。浆纱是在经纱上施加浆料以提高其可织性、强度以及耐磨性的工艺过程,是准备工序的关键,有“浆纱一分钟,织布一个班”的说法,属于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从零开始的易清明,在短短两年时间迅速独当一面,由于表现出色,被厂里调到准备车间从事设备保全维修工作。
对易清明来说,这又是一项全新的工作。上班时间,老师傅的一举一动他都细心琢磨,遇到不会的及时请教。下班时间,他留下来钻研业务。为了补充专业知识,机械方面的书他不知道读了多少本。厂里每半年一次的培训学习他都格外珍惜,当时只有22岁的易清明一心扑在学习技术上,“我父母都是干了一辈子的老纺织工人,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1985年,仅三年工夫,易清明就掌握了保全工的所有技术成为技术骨干。
学无止境
1989年,一台进口的纺织设备在安装完毕调试运行时出现了故障,经过一个早上努力,设备就是不运行,负责安装的德国专家早已烦躁不堪,用骂人的方式排解心中的怒气。趁着德国专家吃饭的时间,厂里安排了一位经验老道的自动化控制员进行尝试,没多久设备就调试运行成功。等德国专家回来,一试机子运行正常,在场的人谁也没有说破其中的原因,但易清明到现在还记得那位专家灰头土脸的表情。
那一刻起,易清明告诉自己“没有好技术,在这一行干不远。”
2010年由于产品结构的调整,为适应高密高支高难品种的试织生产,厂里购置回一台二手的SHGA215分条整经机,在没有图纸,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情况下,易清明经过多次细心研究,克服一道道的难题将分条整经机顺利安装到位,产出了高难度的试验品种。 (下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