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5月29日
三秦教育·培训观察
03

建设“技工大国”迫在眉睫

日前,李克强总理在内蒙古考察时指出“经济转型升级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我们要用改革的办法形成良性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更多参与进来,共同办好职业教育,增加就业,不断释放‘人才红利’”。今天的中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和根本动力。转型升级、结构调整不仅需要高端的技术,更需要最基础的执行者——具有过硬技能素质的一线工人。可以说,在当前形势下,建设“技工大国”已经迫在眉睫,高技能工人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不可或缺,他们是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中坚力量。

我国技工队伍现状不容乐观。据统计,目前我国有技术工人约7000万,其中初级工、中级工和高级工的占比分别为60%、35%和5%,而发达国家的占比是15%、50%、35%,与之相比我们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至1.4之间,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人到3300万人之间。从工人阶级目前的整体状况来看,要建设“技工大国”,提升广大职工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并非朝夕能成,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搞好这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努力,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才能推动“技工大国”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唯有多方“给力”,形成合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方能实现目标,我们的企业才不会总喊“用工荒”,我们的择业群体也才不会总提“就业难”,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也才能更先一手,更快一分,更好一筹。 (陶冶)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