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端阳节
·兰采勇·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端阳处处祥。”端阳将至,街上的部分商家店面早已蓄势而动,提前将端阳的味道晕染得有声有色。
儿时的乡下,尽管生活条件不尽如意,但端阳节一到,家家户户还是会准备着包粽子的。先将自家稻田里收回来碾去稻壳的糯米浸泡一段时间,再去山林里采摘回一些新鲜的粽叶,清洗干净,卷成一个椎体形,然后放入浸泡好的米,将椎形空隙塞满后把椎形外边两端向前一折,使之成为一个三角形,再用麻绳扎紧,放在锅内煮熟。揭开锅盖,那泛着叶香味的粽子早已让孩子们迫不及待,解开麻绳,蘸一点白糖,尽管粽子里面不像现在这样加入了豆沙、腊肉、红枣等五花八门的东西,但那味道远非现在超市里卖的粽子可比。
端阳节,挂菖蒲陈艾必不可少。对此,年幼的我们总是充满疑惑,问了年长的人,得到的回答是这样做是为了避“邪”。啥子叫“邪”,那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个人若是沾惹上了它,就会倒霉,就会生疮害病、亏本折财、家庭不和等等。另外,大人们介绍菖蒲陈艾熬制的水还有治肚疼、除瘙痒的功效,也有熏蚊的效果。诚然,在我们的思维里没有想到就这山坡上野生的菖蒲、陈艾会有这么多的作用,就会纠缠着问大人为啥平时不采摘回来。大人们说,只有端阳当天挂在门上的才行,其它时间的一律无效。于是,端阳节在我的记忆中就多了那么几分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色彩。
端阳这天,母亲还得为自家孩子准备一件礼物:一个色彩分明、略显粗糙的布猴。布猴纯手工制作,全靠母亲一针一线缝补起来,眼睛、眉毛、鼻子、嘴、手、靴子一应俱全,黄豆串成的项链套在布猴的脖子上。年幼的我们搞不清楚这布猴内涵的寓意,其实那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关爱和呵护。《西游记》里神通广大的孙猴子能斩妖除魔,母亲将布猴子戴在孩子身上,无非是想让布猴子也有孙悟空通天的本领,陪在孩子身边避邪驱病,庇佑孩子健健康康,快乐成长。
在记忆中,端阳节前后的家乡开始进入梅雨季节,在这个时段,河流、湖泊、池库的水都颇为丰盈,这也为各地在端阳顺利举办龙舟赛提供了有力的天然资源。在端阳这一天,家乡的人们就会结伴而行前往县城,因为那里有一条村上没有的綦河,在綦河上总会举办一年一度的龙舟赛。
到了綦河观景台,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几条龙舟在宽阔的河面上一字排开,各船的选手们屏住呼吸,一声哨响之后,河面上锣鼓喧天,两岸观众吼声如雷。船尾的把舵者,眼盯着前方,有节奏地喊着口号;鼓手微曲着双腿,脸涨得通红,手持鼓槌使劲地敲打着,擂出的鼓声惊心动魄、震耳欲聋;队员们手持船桨,甩开手臂,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拼命划水。那船头便在河面上划开一条波纹,一路疾驶向前,让两岸的观众也跟着紧张起来。若是到了双雄对决之时,不单是两条龙船间的技艺和速度的比拼,那观众也是不由自主地分了派别,纷纷为自己心中的队伍呐喊助威。鞭炮声,喝彩声,响彻云霄;呐喊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与龙舟上水手们的整齐划一的口号声相互呼应,綦河上下连接成了一片欢腾的海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所熟悉的端阳习俗正在不断改变,但对家乡的记忆永远不会忘记,就似一杯老窖,在不经意间散发出醇香,浸润着我的每一个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