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6月13日
头版
01

依托文化资源 打造旅游名城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薛旺辰

2013年“十一”黄金周前,为了充分做好游客的接待和各项准备工作,担任韩城市“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建设管理委员会党工委书记的薛旺辰,一连几个星期,为了工作忙得连轴转,每天早早去上班,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直到假日过后,他才知道老母亲已住院多日。

熟悉薛旺辰的人,都知道他身上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闯劲和执着劲。只要是他认准了的事情,就要干成干好。而他正是凭着这股精神,为素有“小北京”美誉的“太史故里”韩城市启动了新的强劲发展引擎,让这座因矿产资源而声名鹊起、因工业繁荣而蜚声陕西的城市走上了一条持续、健康、低碳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以矿产资源为支撑的韩城市,经济发展持续领跑渭南,经济水平位于陕西前列,但是面对未来的持续稳定发展,只有主动调整思路,大胆探索创新,在产业革新和结构调整上提前着眼着手,才会大有作为。带着这种远见卓识,生长并长期工作在家乡的薛旺辰,早在六七年前就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在反复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希望依托史圣司马迁文化、元明清古城文化、黄河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进而求得实现市域经济转型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点。市委、市政府采纳了他的意见。2009年11月,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强调指出“以项目建设为中心,突出韩城特色,重点建设司马迁祠墓、韩城古城、党家村、梁带村遗址、龙门黄河渡口五大景区,努力把韩城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富有吸引力的中国旅游名市。”

顺应市政府的号召和大力支持,薛旺辰坚持两手抓,一手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跑渭南,到西安,上北京,积极主动宣传推介项目,上门招商;另一手加快推进古城“三庙贯通”、“涺水河综合整治”、旅游道路提升等基础项目建设。

2010年,陕西文化投资集团与韩城市政府签约,计划投资50亿元,共同开发古城——司马迁文化景区,在方圆2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高标准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此后,各项工作顺利推进。采取“6+1+3”的混合型经济模式,由政府、民营企业和陕文投集团共同出资10亿元,成立了陕文投(韩城)公司,全面启动了“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建设工作。坚持“规划高品位、建设高起点、质量高标准”的原则,在加强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国内外顶尖团队的合作中,薛旺辰参与编制了《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总体规划》《史记韩城·风追司马文化景区控制性详规》《韩城古城(历史城区)风貌保护规划》《韩城古城修建性改造保护规划》等12项专项规划和13项建筑设计方案。每一个项目规划、每一个工程细节、每一处施工图纸,都倾注了他的心血。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保存完好的六大古城之一的韩城,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面对保护和开发,薛旺辰在文化景区建设中,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的“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发展”要求,遵循“保护、惠民、发展”基本原则,邀请专家学者、群众代表、政府工作人员、陕文投公司员工一起组成文物保护评审组,逐村入户进行文物古迹筛选认定,对具有保存价值的,原汁原味保留;对一时难以界定的,暂时先原样保存,待认定后再做处理;对属村民乱搭乱建的,全部立即清理……通过一系列立体化、有步骤的战略措施,加速推进了古城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进程,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目前已经完成司马迁祠景区、十二本纪雕塑、游客接待中心和东环路旅游线路拓宽改造等多项重大工程项目。民俗博物馆实现对外开放,文渊阁酒店圆满封顶,司马迁景区被列入全省十大重点文化旅游景区……2013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比上年增加2.75亿元。

本报记者 杨志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