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陕西全力打造新型职业农民
今年全省要培育一万人
本报讯(记者 兰增干)记者从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按照《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经营规模、生产效益、职业道德等5个综合评价指标,我省首批认定了84名高级职业农民。截至目前,市级认定中级职业农民55名,县区认定初级职业农民3696人。
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效宏在发布会上透露,培育职业农民是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关键,是有效破解新时期“谁来种地”、“如何种地”这两大问题的根本途径。省上为此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措施。突出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政策扶持等4大工作环节;制定了《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绩效考评试行办法》规范性文件,明确了资格认定标准、程序和绩效考评的内容、流程;制定了《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大纲》,设置了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能力拓展课和实训操作课4大模块计560门课程,规范了教育培训内容。
我省经过实践探索,形成了在发展产业中催生职业农民,在职业农民培育中发展产业,实现职业农民培育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个思路,探索出了将不同群体转化为职业农民的路径。首先是将现代农业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骨干和负责人打造成职业农民的领军群体。其次将具备职业农民雏形的种养大户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转化为职业农民的核心群体。第三,将农业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回乡青年通过培育,扶持发展成为职业农民的新生群体。初步形成了“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据初步统计,全省符合职业农民特征的培育对象(包括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龙头企业负责人、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等)达到20多万人。省农业厅除了横向上加强了与发改、财政、人社、教育、科技、金融等部门的协作,纵向上强化了农业部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形成了强大的培育合力。此外和团省委、科技等部门合作,落实园区、大场、大社、大企技术干部和大学生助理派驻制度,帮助发展产业,解决实际问题。
今年,全省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生产、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1000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4000人,专业技能型3000人,社会服务型2000人,新生代型1000人。到2020年,全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0万人,专业技能型5万人,社会服务型3万人,新生代型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