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
高温下的坚守
编者按
当酷热的烈焰来袭,一些人工作在凉爽的空调下,还有一些人顶着烈日,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这些来自一线基层最普通的劳动者以他们的辛勤劳动维持着社会的运转,创造着巨大的经济财富。为了切身体验他们挥汗如雨的工作。今天我们的记者走进他们中间,与他们一起感受烈日下的坚守,通过手中的笔,将这些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加社会对他们的了解,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风尚。
电缆工人的“烤验”
身穿厚实的蓝色制服,头戴安全帽,脚穿厚胶鞋,手上戴着线手套,浑身上下全副武装,这是电缆施工现场工人的标准着装。7月4日,西安又是35度的高温,炙热的阳光下,即使不干活,也会汗流不止。
高温天气的到来,使得西安城区用电负荷急剧攀升,西安供电局加紧建设投运新的变电站,以此应对居民用电高峰。
“兄弟们乘着天气还凉快,抓紧干啊!这个变电站明天就要投运,大家再辛苦一下。”在大安变电站施工现场,早上5点钟工程负责人郭智刚就召集16名施工人员早早开始了工作。
可是清晨的凉爽劲并没有持续多久,不到九点钟,天就热了起来。在爬上电缆终端杆前,电缆工人需要穿着长袖长裤,头戴安全帽,手戴线手套,脚穿不透气的胶鞋,身上绑着安全绳,光是这套行头,就让人闷热难耐。可是比起后面的工作,这身行头带来的热度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首先,爬上电缆终端杆的第一步是用双手握住电缆杆上梯子的第二个节,然后做“引体向上”才能踩住距离地面将近一米多的第一节梯子。“没办法,梯子架设这么高,是为了防止有人偷电缆,我们就当锻炼身体了。”郭工打趣地说。接下来工人要爬到15米的高度,在铁塔平台上进行施工。而这个平台仅仅由2个长5米宽1米的铁板组成,在这个铁板上,3个工人为一组要同时进行工作。只见工人小心翼翼地用压钳将导线压在设备线夹上,然后与电缆终端头螺丝相连,为了保证不出一点差错,在完成导线和电缆头对接,搭接引流完成前,三个人基本上没有挪动一步。烈日下,汗水顺着脸颊不住地往下流,身上的衣服早已湿透,一个小时候后对接完成,三个人顾不上休息又开始下一项工作。
11点半,早上的工作基本完成,从电缆终端杆下来的工人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矿泉水瓶子一饮而尽。简单的午饭过后,工人们只能坐在树荫下稍作休息,半个小时后,下午的工作又开始了。
与此同时,在距离电缆终端杆500米远的电缆沟道里,另一组电缆工人也在接受高温对他们的“烤验”。
记者随同电缆工人一起进入电缆沟道内,刚进入沟道时,记者还觉得比起太阳的炙烤,这里凉爽许多。可是没过几分钟,记者就改变了想法,狭小的空间里很快就让人觉得闷热难耐,空气中充斥着灰尘的气味,没有一丝新鲜空气。
只见两个工人正在对电缆护层保护器进行调试,为明天的绝缘耐压试验做准备。半个小时过去了,一个电缆护层保护器调试完成,站在一边的记者早已大汗淋漓,而他们接下来还要继续待在沟道里和其他工人一起对剩下的20多个保护器进行调试,这一待就是六七个小时。
当记者爬出沟道后,浑身湿透的衣服被风吹过非常凉爽,反而感受不到室外的炽热。
直到晚上8点钟,电缆工人才结束一天的工作。
本报记者 钟洁
烈日下的高速收费员
近期,陕南汉中也迎来了高温酷暑,坐在室内如果不开空调的话,几分钟便会大汗淋漓,更别提在露天环境下工作了。
以前,记者对高速公路的收费行业不是太了解,甚至羡慕,认为收费员坐在收费亭里,冬暖夏凉,只要对司机说句:“您好!再见!”把钱收了就行,然而通过到汉宁高速汉中东收费站随访,却深深地体验到了她们工作的辛劳。
常常会有运输新鲜蔬菜、水果等的货运车经过高速收费站的“绿色通道”,“绿色通道”的意思就是免收过路费,这是国家的一项惠民政策。但却有很多大货车主为了逃费,伪装成“绿通”车辆。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有“火眼金睛”,用尽全身十八般武艺,“望闻问切”以辨真伪。时下正值酷暑,烈日下的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记者出发了。
7月3日中午11点30分,记者来到汉中东收费站,热浪卷着陕南特有的潮气扑面而来,感觉能把人蒸熟了,宽阔的收费站外广场,除了钢铁的公示牌、高杆灯和水泥地外,就是收费站的文明服务台,广场上连一个人影都没有。只觉得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人全身刺痛,脚底下如在火炉上行走。此时车上的温度计显示:36℃。
这时,一辆长途货运车驶入“绿通”专用车道口,记者随同汉中东收费站的女外勤小张和收费班长一起迎了上去,准备查验“绿通”货车,走近大货车,一股热浪迅速包围了全身,眼瞅着2米多高的大货车,记者不知道从何下手,只见小张她们先是绕着车身仔细地查看了一遍,然后顺着“人字梯”迅速上车顶、打篷布、翻货物……记者一不小心,胳膊碰在了车厢的钢板上,“啊”了一声,似乎要被烫出水泡。此时她们都已经完成了这次查验,浅色的衬衣几乎湿透了。
查验完后,就是进一步核对货单,给车辆货物、车身、行驶证进行拍照、留存,两个人共同签字认可,放行车辆。
见习记者 古晓娟 通讯员 张永宏
给电力机车“挑毛病”
记者体验机车操作平台
乘坐过西安到北京特快各次列车的旅客都有这样的体验,这趟列车正点,运行平稳,夕发朝至,相当便捷。可你有未体验过保障这组列车牵引机车检修的工人师傅的辛勤劳动呢?7月2日,记者有幸和西安机务段检修车间“啄木鸟”专检专修组(又称京西接车组)的工人师傅们共同劳动了一番,真实体验到了烈日炙烤下他们的劳动。可以说,闷热、炙烤、不停出汗是整个劳动过程中的关键词。
在记者的想象当中,机车的维修应该有着巨大的车棚,车棚里还应该有电扇或者空调。可到了所谓的维修现场,记者的这种想象被完全打破。刺眼的阳光照射下,刚刚从北京返回的机车静静地停放在铁轨上,四处氤氲着热气,机车的有些部位还是烫的。在该班组工长、共产党员刘红根的带领下,记者和刘红根一起下到地沟里检查机车走行部下方齿轮箱,主要查看油位,制动装置等各个部位的运行状态。刘红根称这个部位的检查一般在20分钟左右。他一边给记者介绍着电力机车的车底架、走行部、车钩缓冲装置、制动装置等。一边给记者强调着机车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高速运行受到冲击振动、摩擦及腐蚀,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以后,各部分构件都会发生磨耗、变形、老化或者损坏,所以检修一定要认真,要像啄木鸟一样细致入微。记者边听边模仿他的样子敲打着机车底部的各个部位,这样的击打声对记者而言如同天书,可刘红根每敲打一处,总要拿起手电筒照照,甚至将头钻到一些部位的深处查看。记者刚下到地沟时感觉还比地面凉爽些,起码不晒太阳。可是很快,这样的凉爽被闷热潮湿的空气以及地沟里油污的味道所取代了,只觉得背上尽是汗,汗水甚至沿着头发滴落下来。看看刘红根,也是满头大汗。和他一起在地沟里检修多年的职工徐博说,这还是好的,要是下雨天,地沟里进水,还得穿靴子趟水检修。
在地沟里闷了会,记者只觉得心慌,胳膊上也擦上了油污。职工徐博笑着对记者说,这不算啥,在地沟里常有剐蹭事故,胳膊手臂被刮伤是常有的事。出了地沟,记者又跟随刘红根检查列车外部以及走行部各个部位。终于能站直了,但记者只觉得腰酸腿困。刚刚在地沟里窝出的一身汗经强烈的阳光照射,可以清晰看见胳膊上尽是一个个如泉眼般的汗腺,眼睛已经不能正常睁开,须手搭凉棚才行。走行部的环节结束后,本来还有机车顶部检修的体验环节,因头顶是25千伏的高压电,尽管工人上去后是断电操作,但也小心翼翼,须戴上厚重防护服并佩戴安全绳。“车顶的温度有时高达60多度,整个车体是烫的。”刘红根说。
为安全起见,记者开始进行下一环节的劳动体验,就是进入火车头内部进行检修。工长刘红根的身高有一米八多,他熟练地拉着扶手,攀着扶梯进入车头内部。记者身高稍逊色了些,吃力地拉着被太阳晒得发烫的扶手,脚摸索着扶梯的位置好不容易进入车头内部。车头内部的检修虽说干净卫生,没有地沟的油污,但其闷热似乎并不比地沟差。记者尾随刘红根进入狭窄的仓内检查。整个电气仓是个“回”字形的结构,人活动的范围仅有一尺见方。由于机车经过长途跋涉,每个电气都散发着热量。主电机变压器的温度高达38.4摄氏度,在仓内要不断拉开一扇扇电气仓门检查空开的状况。这样转一圈,记者已经汗流浃背,一包餐巾纸几乎用光,直觉口干舌燥,身体有些虚脱。再看看刘红根,尽管也满头大汗,整个后背也湿透了,可丝毫看不出他的倦怠。
这一个环节之后,就是机车的操作平台检修。这个时候,算是最舒服的了。可以打开电源,凉风顿时从头顶等各个方位吹来,醍醐灌顶般舒畅。看看刘红根和职工们的后背,白白的一片…… 本报记者 兰增干
与送水工同行
烈日当空,酷热无比。气温不断升高让不少市民减少了白天外出的时间,但却有一群人,他们顶着烈日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为大家提供上门服务,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衣裳,没有谁会记得他们。他们就是为城市提供甘露的送水工。记者近日走进他们当中,用文字来记录他们艰辛的生活。
上午10点,记者来到西安涟漪饮用水有限公司青年一巷配送点,与提前约好的送水工郭建康共同体验一趟送水。接过配送单,郭师傅告诉记者先按远近顺序整理一下,“每次我都是先把这个按远近顺序排列好,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在郭师傅的指导下,“西北一路3号粮食局,下来西北一路4号西安新华书店……”业务不熟练的记者浪费了郭师傅不少时间,费了好大劲才排好序。
这一趟接的单子有16张,也就是说要给16家送水,共计16桶。
青年一巷送水点主要负责区域为东到东大街,西到西城墙,南到莲湖路,北到北城墙。
随后,就是往三轮车上装水。记者提了一桶,那桶水纹丝不动。“这么沉!”记者弯着腰,猫着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一桶水运到三轮车边,此时郭师傅已经装了五桶。必须往第二层垒,在郭师傅帮助下记者才把这桶水装上了车。郭建康笑了一下,黝黑的脸上露出一行白牙。“一桶水大约40斤。我们习惯了,你们摇笔杆子的搬不动!”
这装水还是个技术活,这么小的三轮车要装16桶水。
20多分钟后,终于装好了车,准备出发。
10点30分,热浪来袭。
先来到洒金桥地铁站。记者没有扛水,跟着郭师傅一道下台阶,脚下却有点打滑,扶着栏杆小心翼翼地下,郭师傅扛着一桶水小跑着。记者才下了一半,郭师傅已经拎着空桶回来了,头上密密麻麻的小汗珠,有点喘地说:“地铁站还好,扛着下楼,轻松多了。”
几分钟后到了第二家,“一单元2楼,这楼低,比较轻松。你等一下,我马上就好!”说话间郭师傅就扛起水迈着大步上了楼。记者发现这是一栋较老的单元楼,共计四层。
没几分钟就看到郭师傅拿个空桶下楼来。
10多分钟后,我们到了一栋居民楼下,第三家,这家住户在六楼。锁好电动三轮车后,郭师傅就迅速扛起水爬楼梯。因为没有电梯,只能爬楼。记者随同郭师傅上了楼,上到三楼时就感觉有点上气不接下气,稍微休息了一下。一转眼郭师傅又不见了,快步追到六楼,他正在门口等客户开门。豆大的汗滴已布满了郭师傅的脸颊。“只有走快点,才不感觉累,要是中途休息几次,那要多长时间才能到。”
门开了,搬进客户家,换下空桶,满桶安装在饮水机上,拿走空桶,接过客户递过来的水票,就迅速下楼。
下楼后,迅速电话联系下一家,结果人家说暂时不在,需要等10多分钟。借着这个间隙,郭师傅与记者闲聊起来。
今年41岁的郭建康是商洛市山阳县人,一张瘦瘦的脸被晒得黑红。郭师傅说,他干这个两年了,自己一人在这打工,平均一天要送三趟水,一趟拉16-18桶,最近天气热了,他每天都要送出近80桶水。“有电梯的话还轻松一点,如果没有就得爬楼。有时候一天要爬上百层楼,累得腿都不听使唤了。”
郭师傅说,自己每天早出晚归,差不多要干14个小时。“天气越热,要求送水的市民就越多。平时休息也就是靠中途这个间隙,吃饭也不能按时。”
但郭师傅告诉记者,虽然这个活比较累,自己还是挺喜欢这份工作的。因为相对比较自由,待遇也还可以,送一桶水能赚1.5元。
12点了,这一车水还没有送完。郭师傅擦擦汗又继续送下一单。 见习记者 古晓娟
华阴电力局把力保酷暑安全用电,摆在了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的高度去落实。完成了186个村的供配电设备的检修和保养,全力以赴力保酷暑盛夏工农业生产、人民群众生活用电安全。
图为7月7日,华阴市电力职工正在为罗敷街道更换大功率的变压器。
史应照 摄
在项目工地上
7月3日,西安的天气预报是小雨转阵雨,室外温度是22到29摄氏度。实际在上午下了一阵细雨之后,天气虽变为了阴天,但却令人感觉到非常的闷热。
下午三点,记者走进西安大兴新区丰和坊住宅二期北区项目部,看到正在建设并即将封顶的一座座高楼上,一个个塔吊不停地转动着。进出的工人个个头戴安全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忙乎不停。高楼下的地面上,两位正在干杂活的大姐,看到记者并没有搭话,旁若无人般整理着堆放在地上的木料。记者主动说明来意后,这两位大姐才好奇地与记者聊起来。一边聊,但手上的活儿却一点儿不耽误。
她们,一位叫何菊章,一位叫何桂花,同来自四川平昌县农村,年龄都是45岁。当天下午,因为是阴天,她们比往常有太阳的天气上班提前了一到两个小时。她们没有手艺,随丈夫一起来到工地,丈夫在主体上干活,他们则干一些杂活,每天100元。天热的时候,早上提早到6点多上班,赶到中午11点室外温度开始升高的时候就下班,下午根据情况到三四点左右上班,然后到7点左右下班,保证每天工作8个小时就行。
记者在得到同意后,帮助她们整理杂物,但二十分钟不到,就累得大汗淋漓。头上戴着安全帽,那个热是说不出的难受,实在是无法坚持下去,在手掌被磨起水泡后不得不自动放弃体验。何桂花取笑记者说:“一看兄弟就不是个下苦力的人,不让你干,你非要干。”何菊章接话说:“让这兄弟体验一下,他就知道我们的不容易了。”何桂花坦言,他们来自农村,体力活儿干惯了,在工地上干活,没有觉得有多苦多累。
项目部经理张晓峰告诉记者,现在都是以人为本,首先是不强迫工人劳动,其次是夏季炎热天,在作息时间安排上尽量避开中午最热的时候工作,要求工人早上六点上班,上午最迟11点前下班,下午一般要求三四点左右上班。下午上班工作每半个小时,可以休息十分钟。“我们的施工要依靠工人,就必须把工人当人看,尊重他们,照顾好他们,做事对得起良心,工人才会踏实地为我们出力。”张晓峰说。 本报记者 杨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