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场“打工”记
7月9日,西安雨后初晴,记者一大早驱车赶往距离西安市80公里之外的陕西天人合一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农业园区位于关中环线泾阳县安吴镇雒仵村段。在泾阳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行政办公室主任田建国的带领下,记者步入园区。眼前是占地一千多亩的农业园区,四望到处是碧绿的植物和整体的大棚。不远处的嵯峨山逶迤着,岚霭丛生。记者感叹着,在这地方上班,空气好,环境好。身旁的工作人员笑着说:“环境是不错,但干活的工人没功夫看这景了!”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记者开始步入园区腹地。由于刚下过雨,园区的一些未硬化的道路还有些泥泞,记者的皮鞋很快沾了许多泥,抖也抖不掉。
记者体验的第一个环节是跟三名女工掰西红柿苗上长出的芽子。掰芽子虽说不上是体力活,但进入大棚后,记者才体会到大棚里的闷热。尽管刚下过雨,棚子也是半封闭的,但没有一丝风。掰了七八株苗子,记者的头上以及手臂很快沁出了汗。由于手指已经被染成了绿色,无法去擦汗。再看看手臂,也被西红柿叶子划出了好多血痕,加上西红柿叶茎上一种小粘虫的排泄物,记者的胳膊奇痒难忍。旁边的女工王大姐说:“你这文化人没下过这苦,得阵子适应呢!”现年56岁的王大姐已经在园区干了两年。她的家就在附近的村子,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已经工作,女儿在上大学。老公在家里搞养殖,她就和村里的几个妇女一块到园区打工。“干一天能挣60元工钱,闲着也是闲着。”大姐一边说着话,一边熟练地拨开西红柿的茎叶,掰去多余的芽子。工人们告诉记者,到棚子里干活,再热也得穿上长裤长袖,西红柿叶子也惨火着哩。这些女工从早上5点半上班干到中午10点半,下午5点上班,再上到晚上8点,也是八小时工作制。“今个天凉,可以多干会!”另外一个大姐嘴里念叨着。据她们讲,这样的作息时间就是为了避开高温。据园区建设部经理张军告诉记者,在园区采摘季节,最多时有400多名农民工参与采摘,平时加上管理人员也就是130多人在园区干活。
随后,记者又和技术员杜北京进入哈密瓜大棚,为哈密瓜人工“穿外衣”。其实就是将快要成熟的哈密瓜用尼龙网兜套起来,并用绳子绑紧吊在架子上。这样做的目的,一个是将来采摘上市时果型好看,另外也防止因瓜体重量过大掉落。记者学着技术员的样子一手拿着网兜套住一颗哈密瓜,一手用绳子绑住网兜。结果刚挂上去,瓜就掉了出来。记者尴尬地重新去绑,技术员在一旁说:“吊哈密瓜得靠手劲,还得仔细,时间长了就掌握了。”技术员称,这一个棚子大概有3000株哈密瓜,得两个工人同时干,4天才能完成一个棚子的操作任务。而像前面的西红柿棚,相对能快些,也得三个工人两天完成。
出了大棚,记者发现手臂又在哈密瓜棚里划了不少新的伤痕,新衬衫上也沾了不少虫子的排泄物……短短不到半个小时的劳动,记者深切体会到劳动者的不易。
本报记者 兰增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