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泽东之歌》骤然停播的缘由
□张金菊 文世芳
1941年,时任《晋察冀日报》副总编辑的张春桥创作了《毛泽东之歌》(卢肃作曲)。这首歌问世后,曾产生过比较大的影响,不仅在解放区广为传唱,新中国成立后也曾流行一时。1951年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所作的“1950年全国流行歌曲调查”中,这首歌高居排行榜第三位。
然而,这支曾经广为传唱的歌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1年,竟然骤然淡出历史舞台,竟至销声匿迹。这让很多人感到诧异与惊讶,对其原因也众说纷纭。
有人回忆延安岁月时,就谈到了这样的细节:“调皮的男孩,有时唱歌乱改歌词,他们并没有恶意,只是为了好玩。那时,在晋察冀的张春桥写了一首《毛泽东之歌》,歌词是‘密云笼罩着海洋,海燕呼唤暴风雨,你是最勇敢的一个……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我们光荣地生活在你的年代’,他们改成‘光荣地抽着你的烟袋’。歌词大概是太突出毛泽东个人了,又不通俗上口,这首歌后来就没有人再唱。”
周巍峙点名批评《毛泽东之歌》
1951年2月11日,时任文化部艺术局副局长的周巍峙在《人民日报》发表《略谈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创作》一文,点名批评《毛泽东之歌》。
周巍峙在文中指出:“用诗和歌曲来歌颂和赞美人民的领袖毛主席,描绘领袖的英雄形象,表达人民对领袖无限的尊敬与深厚的感情,这是很光荣的但也是很艰巨的任务。”“我们的诗人和音乐家也写了不少歌颂毛主席的歌曲,这些歌曲有的已在广大群众中流行。但在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当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应该严肃地认真地加以考虑。”
在文艺创作的内容方面,周巍峙旗帜鲜明地指出,歌曲对毛主席的歌颂,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的关系,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严肃批评了只见领袖、不见人民的现象。
对于文艺创作内容上只见领袖、不见人民的现象,周巍峙特别以《毛泽东之歌》为典型进行了批评。文章指出:“如由张春桥作词、卢肃作曲的《毛泽东之歌》。词中虽也着重说明了毛主席刚毅的战斗精神,以及他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但他所选取的形象是暴风雨中的‘海燕’,是‘黑暗无边,夜雾茫茫’。对伟大领袖与迅速发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绘。”“有人认为它的情调受了宗教赞美诗的影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虽然这个歌曲是十年前的创作,在新解放的城市中,也曾为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所欢迎,但从整个思想情感来看,却和现在人民的距离很远了。”
《毛泽东之歌》是否真如周巍峙所言呢?让歌词自身来说明问题:
密云笼罩着海洋,海燕呼唤暴风雨。你是最勇敢的一个,不管黑暗无边,夜雾茫茫,从不停息你战斗的号召,从不收起你坚强的翅膀。
在南方,在北方,从中原,到边疆,你响亮的声音,鼓舞着斗争中的人民,温暖着受难者的心。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我们光荣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学着你的榜样,跟着你的火炬,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
敬爱的毛泽东同志,你是胜利的旗帜,光明的象征,我们光荣地生活在你的年代,学着你的榜样,跟着你的火炬,走向光明幸福的新世界。
通观整篇歌词,我们不难发现,确实都是对毛泽东“宗教赞美诗”般的虔诚,只见领袖、不见人民,并未“形象地概括了抗战的艰苦”,周巍峙的“对伟大领袖与迅速发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绘”“和现在人民的距离很远了”的批评是比较公允的。
张春桥对批评的回应
对周巍峙的批评,歌词作者张春桥作何反应?一个月以后,1951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了张春桥的答复。张春桥不仅“完全同意他对我和卢肃同志合作的《毛泽东之歌》的意见”,并且立即主动采取补救措施,“这支歌人民广播器材厂曾灌过唱片,为了不使它再推广,我已请人民广播器材厂停止发行”。我们必须承认,当时已贵为《解放日报》总编辑兼社长的张春桥,对和自己职务大体相当的周巍峙的公开批评,并未恼羞成怒,也未大加辩解,其态度之诚恳,言辞之周全,反应之迅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对于张春桥的来信,《人民日报》还写了个编者按:“这个歌曲,除人民广播器材厂停止发行外,各地广播电台应即停止播送。”也就是说,周巍峙对《毛泽东之歌》“和现在人民的距离很远了”的批评,不仅张春桥表示认可和赞同,党的喉舌《人民日报》也深表赞同与支持。
《毛泽东之歌》被停播的文艺批评背景
进入“新的人民的文艺”时代以后,由于认识上的分歧,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的许多方面产生了讨论和争鸣。其中,对于抒情歌曲的创作,也因存在认识上的分歧,产生了争鸣。《人民日报》的《人民文艺》栏目将某些过去战争年代创作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又一度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抒情歌曲,当作具有倾向性错误的例子而给予批评,正是这种讨论和争鸣的一部分。
《人民日报》几篇文章的选取,应该是有意识地在文艺创作上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呼应着文艺批评活动。
1951年4月20日,上海音乐家协会就曾召开关于歌颂领袖的歌曲创作座谈会,讨论《毛泽东之歌》。
1954年3月28日,《人民日报》的《人民文艺》栏目发表吕骥《为创作更多更好的群众歌曲而努力——谈关于群众歌曲创作的几个问题》一文,《毛泽东之歌》再次被当作“靶子”受到批评。这次的文艺批评,与1951年纯粹就文艺创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批评不同,明显带有当时政治尤其是文艺逐渐朝“左”转的痕迹,上升为“资产阶级思想倾向以及各种庸俗的思想情绪”的问题。这些都说明对《毛泽东之歌》的批评不是孤立和偶发的事件,而是当时提倡文艺批评背景下的产物。
至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毛泽东之歌》之所以骤然退出历史舞台以至销声匿迹,主要是因为“对伟大领袖与迅速发展的人民力量缺乏有力的描绘”,“和现在人民的距离很远了”;在文艺创作内容上,没能正确反映领袖与群众的关系;在文艺创作形式上带有“曲调过于平淡,情感沉郁”等缺憾。在提倡文艺批评的大环境下,这些问题和缺憾,不仅引起了以周巍峙为代表的文化界人士的注意和批评,而且以《人民日报》的《人民文艺》栏目为代表的主流文艺也对这种批评持支持态度。如此一来,《毛泽东之歌》悄然退场也就势所必然了。
(据《党史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