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09月11日

陕西工人报悦读 朱梅馥:成就傅雷一生的女人 太壸寺 广告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悦读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悦读
04

太壸寺

最近一两年,因为工作的需要,我对陕西关中地区的地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购买并阅读了不少的县志、村史、乡邦文献以及各地政协文史委员会编纂的文史资料汇编。阅读中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那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尽管面临着断层和危机、时不时地遭受着各种突如其来的破坏,但是绝大多数时候它们还是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的根脉深深地扎根于民间。民间有大道,民间有高人。鲁迅先生说过,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于是我便开始了艰难的“文化行吟”。

陕西省泾阳县因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被誉为是关中的“白菜心”。这个“白菜心”不仅自然地理条件优裕,而且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有不少的物华天宝。不久前的一天,我和当地的几位朋友喝酒小聚。结束后,一位写小小说的朋友说:“走,带你看个好地方去。”于是一行人便摇摇晃晃地沿着一条名叫二条街的街道往前走去,不久看到一排排商铺,鳞次栉比。就在这些商铺中忽然露出一座小庙来。抬头一看“太壸寺”。朋友纠正道:“不是太壶寺,是太壸(壸)寺。”我一惊。明明是壶,怎么成了“壸”?朋友说:“你再仔细看,壶字宝盖头下没那一横。”我仔细一看确实是。忙问这“壸”字是啥意思?朋友说,“壸”的意思是古代宫中的道路,借指宫内。

太壸寺不大,山门与前半部分中间有一大殿,歇山式琉璃瓦屋顶,面阔三开间,红色柱子,透花格子门,斗拱华丽。殿北靠墙处有“题赵光辅画碑”一石。赵光辅乃北宋早期著名画家,所以此碑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殿后院落清整,有亭两座,样式奇巧。西亭内竖一唐代石碑,碑文为唐代书法家韩云卿所书;东亭内悬一巨口钟,相传原是崇文塔内之钟。整个太壸寺风景优雅、环境宜人。寺内有一当家主持,沉默少语,看不出是僧是俗。大间西侧有一残碑,字迹斑驳,我俯身一看。结果大吃一惊。原来这破烂小庙竟是前秦苻坚之行宫,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太壸寺为前秦苻坚(357年—384年)所建之行宫,北周时改作佛寺,名惠果寺。隋文帝时,改为中兴禅寺。唐开元年间改称太壶寺,与长安“青龙寺”、“小雁塔”及荐福寺等同为当时讲经传教的圣地之一。相传,唐明皇、杨贵妃也曾来此朝圣降香。《续陕西通志稿》载:“惠果寺,即县内大寺,唐日本太子留学于此。”青龙寺是唐代著名的佛寺之一,是日本佛教真言宗的祖庭,是日本人心中的圣寺。太壸寺能与青龙寺齐名,且日本太子也留学于此,足见其昔日之辉煌。

唐之后,历代王朝均对太壸寺青眼有加。金世宗、元世宗都对太壸寺做过较大的修缮。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又进行过一次大修。增建殿宇、建立佛像,面貌焕然一新。当时建成的太壸寺大雄宝殿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谁知,世事难料。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陕西回民在临潼、高陵、泾阳一带起义,包围了三原、泾阳县城,太壸寺被毁,仅剩下一间大殿。1932年,佛教居士朱庆澜将军在其主持的华洋义赈会募集到的修筑泾惠渠的捐款中拿出一小部分,交付泾阳佛教会修补了太壸寺大殿,并将一些珍贵文物藏于大殿之后。这样我们总算有幸能看到太壸寺的一点残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样,“庙不在大,有神则灵。”这个“神”就是历史,就是文化,就是精神和记忆。从这个意义上讲,太壸寺不仅是个“大寺”,更是个“名寺”。

抚摸着太壸寺的断壁残垣,目睹着瑟瑟秋风中凌空乱舞的衰草,再聆听着不远处商铺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一时间我有一种恍惚的感觉,就像喝了酒的苏东坡一样,禁不住把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史飞翔

关义腾 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