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荷之美
冯贵华
时序已是初冬,从长沙市出发,不到两个时辰就到了韶山。韶山冲里,云雾缭绕,景色如画,茂林修竹,鸟语花香。参观完毛泽东故居,又往毛泽东塑像广场游览。
转过小山,一眼望见一坝子的荷田,可眼下的塘面不像盛夏那么蔚为风光,就像一支打了败仗的队伍,完全是一副惨落的表情。在阳光中,那些黑褐色的荷枝,有的被风雨摧残折断,以枯萎的姿势倒立在水中,有的陷在泥里。残破的叶子,大多蜷缩着,凋零得七零八落了,昨日那青绿的容颜全然成了一团黑色,它不再红花绿叶使人清心陶醉,心中不免充满凄凉的况味。
我沿着荷田中间的小路漫步,可是,我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只见荷田当中,仍有许多莲杆,高举着翠绿而又饱满的莲蓬,像葵盘的小小的骨朵,依然骄傲,依然桀骜,就像铮铮的骨,支撑着生命的重量,在风中坚守,守望来年的春天。那种蕴藏在满池残荷中孤傲自信的凄美,远比一朵盛开的莲花更有味道。看到如此情景,我忘记了感伤!
我随着游人向远处雄伟的毛泽东塑像广场走去,便看见那路边有许多贩卖旅游小工艺品的摊点,还有一个个跟在游客屁股后面叫卖当地特产的生意人。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那一张张平实质朴的脸,泛散着炎热阳光的味道,就像荷田中洗尽铅尘的残荷,存留着风雨的沧桑。可是再看下去,那一双双眼睛深处,却是一片的祥和平静、无怨无艾。
偶尔一抬眼,一个极不显眼的女子跳进了我的视线,她穿一件细花衣衫,面前放着竹筐,筐里装着新鲜的莲蓬,如清晨的莹露。定神一看,她身旁有一只拐杖,原来是一个失去一条腿的残疾女孩儿,她坐在路边,赤着的那只脚的裤角挽起,腿上粘着没洗净的泥。尽管酷暑已过,但强烈的阳光很快烤干了莲蓬的水意,也烤炙着女子脸上的笑容。可是那莲蓬依然翠绿可亲,在炎热的阳光下绿出一点凉意。
一个朋友也许吃不惯那青涩味儿,吃了一颗,就迫不及待地把莲子塞到我手里,连连说:“太涩了,太涩了。”可只过了一会儿,又回过头来向我讨要。先苦后甜,那莲子的滋味,此刻带着生命的寓意,深长悠远。
我默默地含着莲子,嚼出身置污泥而洁净的袅娜,想那莲子苦中带甘的坚硬,而此刻口中的莲子却是清润的,甘香的,那种甜和香,很淡,很淡,一如卖莲蓬女子脸上残留下的一丝笑影。一个莲蓬很快就吃完了,我想返回的时候,再买几个带上,以便在旅途中品尝。
当我向车窗外望去,在那片荷田中,有一个女子拄着拐杖正在采摘着莲蓬。我睁大眼睛一看,正是那卖莲蓬的小女孩。突然间有一种感动在心中弥漫开来,荷虽残亦悲壮,以其残缺的躯体展示顽强,就像那卖莲蓬的女子,张扬的是一种生命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