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司机的“吉普赛”情缘
在西安工务机械段,有这么一群人,他们长年工作和吃住在轨道上,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11月19日,笔者在陇海线兴平车站遇见了配合该段换轨施工的这群轨道车司机。
他们的工作是平日里拉着施工分队作业车往返施工地点及停驻站区牵引车,装卸路料和频繁地调车转线,平日里出勤一车两人,正副司机。由于他们的工作时间变动性很强,随时都有工作的可能,他们需要一天24小时呆在车上,两张床、两个碗、一小灶,不足20平米的车内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提及生活,就是按施工时间出车作业,归来洗衣做饭、休息、保养车辆。在车不离人的作业规章要求下,对于他们而言每次大修施工少则一两个月,多则长达半年。“两个人,打扑克都不行,好一点的地方有电视信号,手机有网,还好对付,特别在僻远的山区什么信号都没有,无聊得让人难受。唉,习惯了、过惯了就好了!”轨道车司机瞿超感叹地说。
土豆、圆白菜、干面条,是轨道车上最喜欢的老三样,做饭谁有空谁来。”司机韩志军一边做饭一边向笔者介绍到。他们为了适应工作特点,采用这些食材最方便。既操作方便、快捷,还能储存、清洗省水。
说到家,眼前这个39岁的汉子的眼眶湿润了,他告诉笔者,亏欠家人太多太多……
司机韩志军的家在安康,每次出乘最少都要半个月甚至更久。家里的活计一切都依赖妻子,做女人不容易,做铁路人的女人更不容易。小孩、老人的头疼脑热,家里情长理短大大小小的事都要她张罗。面对妻子的抱怨、儿子期盼的眼神,他曾经很想重新找份工作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每次看到列车从新换的钢轨上又快又安全地通过,心里由衷欣慰和自豪,于是一干就是近二十多年。现在韩志军早已经习惯流动的车,家人也习惯了他不在家的生活。
景永强是2009年参加工作的转业军人,看到单位这种艰苦的环境和清苦的生活,离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心里一时接受不了,可看到身边同事都以工作为重,不怕苦不怕累,权衡之下还是选择留了下来。如今他不但成为轨道车的司机,还时常鼓励年轻同志守土有责,安心干好工作。
杨建新是轨道车司机中最幸福的一个,作为轨道车工长,他今年带队配合施工的换一车间也是妻子叶大萍所在的单位。叶大萍,这个车间驻站联络员,她每天都要提前去车站调度室防护作业,用对讲机通报线路情况与邻线列车运行情况。杨建新作为轨道车工长,在对讲机里回应妻子的叮嘱。虽近在咫尺,却分居两处,但妻子的声音会整日在对讲机里响起,他笑着认为这是一种幸福。
孩子杨超今年刚刚考入西安铁路技术学院,学习信号专业。在笔者采访途中遇到这个阳光帅气的小伙子。提及爸爸、妈妈,孩子的眼中闪烁着铁路子弟独有的成熟。“我理解爸妈,铁路人就是这样,以后我毕业后也会选择铁路。今天我们学校休息,天气变冷啦,施工地离西安近一点,我就想过来和他们聚一聚。”
看着一家人会心的笑容,笔者不忍打扰悄悄离开。再次见到杨建新夫妇时,他们刚刚送走满怀欣喜的儿子,相互无语地牵手归来。杨建新上轨道车准备,叶大萍上楼防护,不时对讲机里传来夫妻俩发车的对答声。
(郭永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