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嫂
·高晓冬 赵力·
我的家就在我所工作的煤矿,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煤三代,每次在我准备上班去的时候,母亲总是会叮嘱我同样的一句话:“注意安全,下班了早点回家。”平平淡淡的一句话,从爷爷上班开始,他的母亲就这样叮嘱,到父亲上班的时候,奶奶也这样叮嘱父亲。这句话,如同保佑我家的护身符一样,在每天的工作中,保护了我和我的家人几十年。
我的奶奶和母亲,都是属于煤矿上那个特殊的群体——矿嫂。不了解煤矿工作和生活的人们,都只是从字面上明白她们是矿工的妻子,但矿嫂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她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也许我的家庭,我的奶奶和母亲就是每一个平凡矿嫂的真实写照。
我的爷爷奶奶,当年从山西老家一路向北,去往当时还人烟稀少的乌达,在那里,爷爷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一起开荒地、建煤矿。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奶奶曾经告诉我,那时爷爷每天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澡,那时候矿上还没有澡堂,奶奶每天都会在爷爷下班前提前烧好一大锅热水,低矮窄小的房间里,根本没有洗澡的地方,爷爷只能在围着干柴的院子里拉上一条床单洗澡。到了冬天,在零下二十多度的环境里,洗完澡后,浴盆和爷爷身上都会结上一层冰,每天下班洗澡如同经历一场人间炼狱。在那种条件下他们坚持了十几年,在煤矿建设任务完成后,又和很多人一起服从国家安排来到陕西,又开始建设如今我工作的煤矿。
奶奶说,她这一辈子吃了不少苦,遭了不少罪,但却没白活。爷爷一辈子平平安安,没出过工伤;三个儿女生养得健健康康,都已结婚生子。这辈子值了!如今,他们那代人好多都已去世,我的爷爷奶奶也在这几年先后离开了我们。看着矿区街道上、小区里那些步履蹒跚的老人,还有那些丈夫已离世,独自一人生活的老矿嫂。我想,老一辈的人们他们当初选择煤矿,也许不单单是为了给自己奔一个好光景,更多的是他们心中的那份建设祖国的信仰在指引着他们。
爷爷退休后,父亲接了爷爷的班。通过长辈的介绍,父亲和母亲结了婚。母亲也生活在矿工家庭,她深知煤矿工人的辛苦,全心全意地照顾着我们这个家,不管父亲下班再晚,到家后总会有热气腾腾的饭摆在面前。从我记事起,每到天冷的时候,母亲都会把两件崭新的毛衣放在我和父亲身边。如今,母亲的眼睛已经花了,不能再为我和父亲织毛衣了。但我穿着从服装店买回来的羊毛衫,却再也感受不到曾经的温暖。
97年和98年,是煤炭企业最艰难的两年,记得那时候,几乎每一个煤矿家庭的吃饭都成了问题。企业连年亏损,父亲几个月不发工资,母亲又没有工作,生活变得异常窘迫。母亲是好强的人,为了不让家人饿肚子,她到当地的村子去给村里种树。挖一个树坑给一毛钱,母亲为了多挣些钱,把我放到外婆家,她从白天挖到晚上,一天挣不到三块钱。那几年,生活就靠着母亲打零工维持着,挖树坑、摘花椒、到砖厂搬砖、给工地做饭,母亲的手被打磨得都是粗糙的老茧。记得一次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回家给妈妈洗回脚,我脱下母亲的袜子,看到母亲脚上的裂痕和冻疮,我泪如泉涌。
现在我也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注意安全,下班了早点回家。”听到这句话,我的心里才踏实,她为了一家老小操碎了心。
在我心里,奶奶和母亲就是最好的矿嫂,而我结婚也要娶一个愿意成为矿嫂的姑娘。
望断井巷的矿尘,期待回归的煤香。矿嫂是最能明白等待滋味的人。没有经历过的人,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到矿嫂对生活的热爱,她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操持家务,她们每天都在期盼亲人在井下安全生产,期盼丈夫安全回家。有的丈夫出了工伤,生活的重担就落在矿嫂一个人身上,但是她们从不抱怨,只是默默承受,把这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她们希望家庭能够幸福和美满,就是这份强烈的信心,使她们有了一份对丈夫对家庭的责任感。她们要把一个女人应尽的责任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里,还要把这种爱送到几百米深的地下,送到丈夫的心里。
平凡的人,平凡的事,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坚守,用亲情、关爱、呵护,撑起安全蓝天的半边天。矿嫂,永远是煤矿最伟大的人!(王村煤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