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2014年12月31日

陕西工人报百味 两位村妇 母亲的荠菜 我是老爸的“读书郎” 好人项老师 小金豆 遗失声明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百味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百味
04

母亲的荠菜

◎连忠照

每年春天,母亲都要到县城来卖自己挑的荠菜。

渭北的塬上,春天要比地处河谷里的小城来得晚。别的地方,已经桃花灼灼了,塬上才有了隐隐的绿色。最早长出来的,就是麦子和荠菜了。如今的乡村,人很少,偌大的一个村落,空寂得难以见到几个人。那荠菜,自然很少有人采集了。便生得密密层层的,很是诱人。

我失业以后,一度离了婚,一个人带着上大学的孩子,过得很艰难,根本顾不上父母。所以,尽管父母都已经七十多岁了,还要依靠自己的劳动,解决生活。因此,每年一到春天,卖野菜就成了母亲的一项固定的收入。

母亲有关节炎,是无法蹲在地上的,挑荠菜的时候,母亲总是跪在地上,用一把小刀,一棵一棵地把荠菜挑出来,择净泥土。一天下来,也就有了一蛇皮袋的收获。她知道城里人爱干净,就仔细淘洗干净,然后装进蛇皮袋,次日清早坐班车赶到县城里。

卖野菜的,都聚集在菜市的十字路口。一个个村妇,一张张朴素的、被风吹雨淋的黑里透红的脸颊,憨厚地迎着一个个走过的城里人。她们大都来自城郊,卖的都是还很娇嫩的苜蓿嫩芽,价格昂贵。然而,仍有不少居民纷纷买一包带回去尝鲜。

相比之下,荠菜更贴近平民了。那些卖荠菜的,自觉地把自己的摊位,摆在卖苜蓿的队列末尾,看着一个个家庭主妇们,从卖苜蓿的那边,挨个儿看过来,就热心地端着碗里的新鲜的菜给人家看着,要是对方有了买的意向,她们就高兴得像拣了金子似的,急忙拿出食品袋给装好,两只手送过去。母亲一向是怯怯的,加上害怕城管,总站在别人的摊位后边看着,看见有人看自己的荠菜,才急忙出来。人家问价的时候,母亲总不好意思,买家说多少钱她就收多少钱,末了,还要再抓一把送给人家,惹得旁边的人连声提醒她:可不敢,你挑这也不容易,白送人就亏大了。母亲听了,也是怯怯地一笑。

一个早上过去,母亲的袋里,剩下的荠菜就不多了。母亲便背起袋子,回到我住的地方,把剩下的荠菜,拿出来剁碎,一半做成菜疙瘩,一半做成菜馍,都翠生生的。我品尝着熟悉的味道,心情就舒畅起来。

饭后,母亲也不肯歇气,她掏出卖菜得来的一部分钱,塞到我手里。就急匆匆地要回家去。我问她到哪里去坐车,母亲却说:我从山上那小路上走回去呀。

那时候,我站在河边,看着母亲背着蛇皮袋,慢慢地爬上山间小路,心里感受到母亲充满了苦涩的爱。我知道,母亲是在用自己最后的力量,支撑着残疾儿子生存的天空。

放大 缩小 默认